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谷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8页 |
·谷氨酸的用途 | 第8-9页 |
·谷氨酸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8页 |
·谷氨酸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8-9页 |
·谷氨酸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9页 |
·谷氨酸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9页 |
·谷氨酸的发酵生产 | 第9-13页 |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历史 | 第9-10页 |
·我国谷氨酸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页 |
·谷氨酸菌种的选育进展 | 第11-13页 |
·基因组改组技术 | 第13-15页 |
·基因组改组的原理 | 第13页 |
·基因组改组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的优点 | 第13-14页 |
·基因组改组的应用实例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材料 | 第18-20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菌株 | 第19页 |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第19-20页 |
·方法 | 第20-26页 |
·九株菌的温度特性和产酸特性测定 | 第20页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页 |
·诱变方法 | 第20-21页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21-22页 |
·菌体对不同浓度青霉素钠的敏感抗性 | 第22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 | 第22-23页 |
·基因组改组流程 | 第23-24页 |
·基因组改组及筛选 | 第24页 |
·发酵产物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6-46页 |
·基因组改组原始出发菌株的获得 | 第26-31页 |
·九株菌的温度性能和发酵性能 | 第26-28页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8页 |
·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28-30页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菌体对青霉素钠的敏感性 | 第31-33页 |
·青霉素钠的浓度对菌体的影响 | 第31-32页 |
·青霉素钠处理的时间对菌体的影响 | 第32-33页 |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灭活及融合条件的研究 | 第33-37页 |
·酶浓度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影响 | 第33-34页 |
·原生质体显微镜下形态 | 第34页 |
·原生质体灭活标记条件的研究 | 第34-36页 |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 | 第36-37页 |
·耐高温谷氨酸生产菌的基因组改组 | 第37-40页 |
·基因组改组A 流程 | 第37-38页 |
·基因组改组B 流程 | 第38-40页 |
·改组菌发酵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40-46页 |
·A、B 两种改组流程中改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情况的比较 | 第40-42页 |
·A、B 两种改组流程中改组菌株与原始菌株在38℃下的摇瓶发酵比较 | 第42页 |
·改组菌株F343 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42-43页 |
·改组菌株F343 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情况比较 | 第43页 |
·不同浓度玉米浆对改组菌株F343 的发酵产谷氨酸的影响 | 第43-44页 |
·改组菌F343 补糖谷氨酸发酵的初步试验 | 第44-4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