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插图索引 | 第16-18页 |
附表索引 | 第18-2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与特征 | 第26-29页 |
第2章 外资区位选择理论与实证:文献综述 | 第29-60页 |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 第29-50页 |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29-49页 |
·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要述评 | 第49-50页 |
·外资区位选择:基于中国的经验实证 | 第50-60页 |
·基本假说及解释变量确定 | 第50-51页 |
·数据结构及计量模型 | 第51-54页 |
·被解释变量的数据选取与基本结论 | 第54-59页 |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 第59-60页 |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及其变迁 | 第60-102页 |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 | 第60-74页 |
·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沿革 | 第60-63页 |
·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区域的初始选择 | 第63-65页 |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的演进 | 第65-69页 |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政策的比较 | 第69-74页 |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 第74-84页 |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简况:1979——2007 | 第74-77页 |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国际比较 | 第77-84页 |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变迁特征 | 第84-102页 |
·洛伦兹曲线和区位基尼系数 | 第85-91页 |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基尼系数 | 第91-95页 |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变迁特征 | 第95-102页 |
第4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厂商区位选择 | 第102-145页 |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 第102-116页 |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假定 | 第105-109页 |
·厂商区位选择的经济效应 | 第109-113页 |
·贸易成本与厂商区位选择 | 第113-116页 |
·中心——外围模型 | 第116-134页 |
·两地区的实际工资 | 第117-126页 |
·中心——外围模型的均衡及其稳定性 | 第126-133页 |
·非贸易品与中心——外围转变 | 第133-134页 |
·中间投入品模型 | 第134-145页 |
·两国的工人工资 | 第135-141页 |
·中间投入品模型的均衡 | 第141-145页 |
第5章 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新经济地理学解析 | 第145-170页 |
·西部地区引资困境的新经济地理学解析 | 第145-154页 |
·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困境 | 第145-147页 |
·简化的中心——外围模型 | 第147-151页 |
·西部地区引资困境的新经济地理学解析 | 第151-154页 |
·湘粤外商投资区位选择比较分析 | 第154-158页 |
·湖南FDI的发展及与广东的差距 | 第155-156页 |
·湘粤引进外资的比较分析 | 第156-158页 |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 第158-170页 |
·地区经济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差异 | 第158-164页 |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差异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 | 第164-170页 |
第6章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外资区位选择及变迁实证研究 | 第170-213页 |
·经济集聚与FDI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 第171-196页 |
·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 第171-173页 |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173-177页 |
·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177-195页 |
·结论 | 第195-196页 |
·经济集聚与FDI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面板数据 | 第196-213页 |
·计量方法与模型设定 | 第196-197页 |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197-199页 |
·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199-212页 |
·结论 | 第212-213页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213-221页 |
·基本结论 | 第213-215页 |
·政策建议 | 第215-219页 |
·研究展望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44页 |
致谢 | 第244-248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248-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