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研究
——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相关概念、理论及案例 | 第21-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机场公共区域 | 第21页 |
2.1.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 | 第21-22页 |
2.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场所设计理论 | 第24页 |
2.2.4 海绵城市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25-32页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5-28页 |
2.3.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2.3.3 案例总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特征与提升方法 | 第32-40页 |
3.1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特征 | 第32-34页 |
3.1.1 保障安全的首要性 | 第32-33页 |
3.1.2 使用人群的多样性 | 第33页 |
3.1.3 功能组成的多元化 | 第33页 |
3.1.4 景观文化的丰富性 | 第33-34页 |
3.1.5 设计技术的复杂性 | 第34页 |
3.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方法 | 第34-40页 |
3.2.1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要素 | 第34-35页 |
3.2.2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分类提升 | 第35-36页 |
3.2.3 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原则 | 第36-37页 |
3.2.4 规划层面提升策略 | 第37-38页 |
3.2.5 设计层面提升途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现状分析 | 第40-59页 |
4.1 机场概况 | 第40-41页 |
4.2 规划解读 | 第41-42页 |
4.2.1 《首都机场文化国门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 第41-42页 |
4.2.2 《首都机场“文化国门”总体规划》解读 | 第42页 |
4.3 现状分析 | 第42-53页 |
4.3.1 基础功能分析 | 第42-52页 |
4.3.2 景观要素分析 | 第52-53页 |
4.4 文化解读 | 第53-57页 |
4.4.1 中华文化 | 第54-55页 |
4.4.2 京韵文化 | 第55-56页 |
4.4.3 民航文化 | 第56页 |
4.4.4 植物文化 | 第56-57页 |
4.5 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公共区域园林景观提升方案 | 第59-103页 |
5.1 规划构思 | 第59-61页 |
5.1.1 提升目标 | 第59页 |
5.1.2 提升理念 | 第59-60页 |
5.1.3 提升策略 | 第60页 |
5.1.4 总体定位 | 第60页 |
5.1.5 主题形象 | 第60-61页 |
5.2 规划方案 | 第61-97页 |
5.2.1 总体规划布局 | 第61-63页 |
5.2.2 分区提升策略 | 第63-95页 |
5.2.3 景观提升要素应用 | 第95-97页 |
5.3 专项规划 | 第97-103页 |
5.3.1 海绵城市规划 | 第97-100页 |
5.3.2 夜景照明规划 | 第100页 |
5.3.3 配套设施规划 | 第100-101页 |
5.3.4 临时设施规划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03页 |
6.2 思考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附录 | 第108-109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