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2.1 森林立地及分类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1.2.3 毛竹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3-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5页 |
2.1.1 福建省永安市 | 第33-34页 |
2.1.2 安徽省黄山市 | 第34页 |
2.1.3 四川省长宁县 | 第34-35页 |
2.1.4 江苏省宜兴市 | 第35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35-36页 |
2.2.1 试验样地选择及设置 | 第35页 |
2.2.2 本底数据调查 | 第35-3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6-43页 |
2.3.1 毛竹高生长模型建立与优化 | 第36-40页 |
2.3.2 基于立地因子的毛竹立地质量评价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117页 |
3.1 不同省份毛竹生长差异 | 第43-46页 |
3.1.1 胸径差异 | 第43-44页 |
3.1.2 高差异 | 第44-45页 |
3.1.3 立竹度差异 | 第45-46页 |
3.2 毛竹高生长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6-75页 |
3.2.1 福建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46-51页 |
3.2.2 安徽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51-58页 |
3.2.3 四川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58-64页 |
3.2.4 江苏省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64-69页 |
3.2.5 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第69-73页 |
3.2.6 基于毛竹高-胸径生长模型的立地质量分级 | 第73-75页 |
3.3 基于立地因子的立地质量分级 | 第75-117页 |
3.3.1 气候因子 | 第75-83页 |
3.3.2 地形地貌因子 | 第83-110页 |
3.3.3 土壤因子 | 第110-11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7-121页 |
4.1 结论 | 第117-118页 |
4.2 讨论 | 第118-119页 |
4.3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录 | 第129-13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