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高铁酸盐的合成、结构分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0页
 第一节 引言第14-15页
 第二节 高铁酸盐化合物的性质及制备第15-26页
     ·高铁酸盐的发展简介第15-16页
     ·高铁酸盐主要化合物及特征第16-17页
     ·高铁酸盐的合成方法第17-21页
     ·高铁酸盐的纯度分析方法第21-22页
     ·高铁酸盐的稳定性及其动力学第22-24页
     ·高铁酸盐的结构及表征第24-26页
 第三节 高铁酸盐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6-31页
     ·高铁酸盐在碱性液态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7-30页
     ·高铁酸盐在非水介质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30-31页
 第四节 固体电解质膜在电池中的应用第31-33页
     ·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第31-32页
     ·固体电解质的应用和特点第32-33页
 第五节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50页
第二章 高铁酸盐的合成和结构分析第50-66页
 第一节 高铁酸盐制备第51-54页
     ·高铁酸盐合成第51-54页
 第二节 高铁酸盐的结构及表征第54-62页
     ·高铁酸盐的结构第54页
     ·高铁酸盐的表征分析方法第54-62页
 第三节 本章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第三章 高铁酸钾锂离子电池第66-74页
 第一节 实验部分第66-67页
     ·高铁酸钾制备及表征第66页
     ·高铁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测试第66-67页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第67-72页
     ·结构分析第67-68页
     ·电化学性能第68-72页
 第三节 本章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四章 高铁酸盐碱性电池第74-100页
 第一节 实验部分第74-75页
 第二节 高铁酸钾碱性电池第75-84页
     ·K_2FeO_4/Zn电池性能研究第75-79页
     ·K_2FeO_4/MH碱性电池性能研究第79-80页
     ·高铁酸钾放电产物结构分析第80-81页
     ·自放电问题讨论第81-84页
 第三节 新型K_2FeO_4/TiB_2高能电池第84-88页
     ·放电性能第84-86页
     ·线性扫描第86-88页
     ·小结第88页
 第四节 高铁酸钡碱性电池第88-92页
     ·电解液浓度对BaFeO_4/Zn一次碱性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第88-90页
     ·隔膜对放电性能的影响第90-92页
     ·小结第92页
 第五节 BaFeO_4/TiB_2电池性能第92-97页
     ·实验部分第92-93页
     ·放电性能第93页
     ·线性扫描第93-95页
     ·交流阻抗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第六节 本章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第五章 高铁酸钾固态碱性电池及其改性研究第100-126页
 第一节 实验部分第101-103页
     ·碱性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测试第101-102页
     ·碱土金属钛酸盐的制备第102-103页
 第二节 碱性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03-108页
     ·碱性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第104页
     ·固态电解质膜的表征分析第104-108页
 第三节 碱性固态K_2FeO_4-Zn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08-110页
     ·最佳放电倍率的选择第108-109页
     ·最佳固态电解质膜预处理碱液浓度的选择第109-110页
 第四节 碱性固态K_2FeO_4-Zn电池的改性研究第110-121页
     ·KMnO_4改性碱性固态高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第110-113页
     ·NaBiO_3改性碱性固态高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第113-115页
     ·碱土金属钛酸盐改性碱性固态高铁电池研究第115-121页
 第五节 本章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第六章 高铁酸钾电化学还原机理第126-140页
 第一节 试验部分第126-127页
     ·多孔铂黑电极第126-127页
     ·电极面积第127页
     ·扩散系数第127页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第127-136页
     ·高铁酸钾在9M KOH的分解第127-129页
     ·高铁酸根还原峰的确定第129-130页
     ·基本参数(A,D_o的求算)第130-131页
     ·线性扫描第131-134页
     ·取样电流伏安第134-136页
 第三节 本章结论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0页
第七章 结论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3O8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核反应中的光学模型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