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

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以开发济宁地区孔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资源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前言第11-13页
一、开发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第13-16页
 (一) 增强学生对孔孟文化的了解第13页
 (二) 引导学生参与济宁地区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第13-14页
 (三) 强化学生对济宁地区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意识第14页
 (四) 逐步形成具有鲁西南地域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第14-16页
二、课程资源概念解析第16-19页
 (一) 课程资源的界定第16-17页
  1、课程资源第16页
  2、美术课程资源第16页
  3、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第16-17页
  4、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第17页
 (二) 课程资源分类第17-19页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美术课程资源和条件性美术课程资源第17页
  2、根据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第17-19页
三、济宁地区课程资源概述第19-26页
 (一) 济宁地区自然资源第19-20页
  1、自然风景第19-20页
  2、矿产资源第20页
 (二) 济宁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第20-23页
  1、孔孟文化第20-21页
  2、孔庙第21-22页
  3、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第22-23页
 (三) 济宁地区社会资源第23-26页
  1、孔子六艺城第23页
  2、济宁博物馆第23-24页
  3、济宁太白楼第24-26页
四、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第26-33页
 (一) 调查结果分析第26-30页
  1、美术老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第26-27页
  2、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的了解程度第27页
  3、教师对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第27-28页
  4、教师对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能力和实践现状第28-29页
  5、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困难第29-30页
 (二) 成绩、问题与建议第30-33页
五、开发济宁地区以孔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资源第33-55页
 (一) 开发的原则第33-34页
  1、系统性原则第33页
  2、针对性原则第33页
  3、实践性原则第33-34页
  4、独特性原则第34页
  5、科学性原则第34页
 (二) 开发的模式第34-39页
  1、美术教学渗透模式第35-36页
  2、介入校本美术课程模式第36-37页
  3、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第37-39页
 (三) 开发的一般步骤第39-43页
  1、情境分析第39页
  2、资源梳理第39-40页
  3、课题确定第40页
  4、教学设计第40-41页
  5、教学活动开展第41页
  6、教学评价第41-42页
  7、教学反思第42-43页
 (四) 教学案例第43-55页
六、以孔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第55-65页
 (一) 利用的原则第55-57页
  1、多样性原则第55页
  2、开放性原则第55-56页
  3、情境性原则第56-57页
  4、建构性原则第57页
 (二) 利用的方法第57-58页
  1、资源采风法第57-58页
  2、课内外实践法第58页
  3、专题活动与学科结合法第58页
  4、改编扩展法第58页
 (三) 利用的模式第58-60页
  1、具有孔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利用模式第58-59页
  2、具有孔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资源利用模式第59页
  3、利用校本美术教学模式第59-60页
 (四) 教学案例第60-65页
  1、教学设计理念第60页
  2、教学目标第60-61页
  3、教学重点和难点第61页
  4、课程结构第61页
  5、教学过程第61-64页
  6、课后反思第64-65页
七、济宁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实验效果与反思第65-69页
 (一) 实验效果分析第65-67页
 (二) 教学实验的局限第67-69页
  1、教学实验的某些结果具有滞后性第67-68页
  2、教学实验的结果有时难以测量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油画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