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与定价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0 前言 | 第17-38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36-38页 |
1 环境保护的一般经济政策与金融保险政策 | 第38-49页 |
·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发展 | 第38-43页 |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 第38-41页 |
·环境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 | 第41-42页 |
·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发展 | 第42-43页 |
·环境保护的一般经济政策 | 第43-47页 |
·收费手段 | 第44页 |
·环境税 | 第44-45页 |
·补贴手段 | 第45-46页 |
·排污权交易 | 第46页 |
·押金-退还制度 | 第46-47页 |
·鼓励金制度 | 第47页 |
·环境保护中的金融保险手段 | 第47-49页 |
·环境项目BOT 融资 | 第47-48页 |
·证券手段 | 第48页 |
·环境保险与环境责任保险 | 第48-49页 |
2 环境责任保险的属性与效应比较 | 第49-67页 |
·经济属性 | 第49-54页 |
·基于社会互助的风险分散机制 | 第49-50页 |
·以特定的环境责任风险为处理对象 | 第50-52页 |
·以风险分散和组织损失补偿为根本职能 | 第52页 |
·以准确复杂的计算技术和经营技术为保障 | 第52-53页 |
·伴随重要的资金融通职能和防灾防损职能 | 第53-54页 |
·制度特征 | 第54-58页 |
·具有正外部性 | 第54-55页 |
·具有社会公益性 | 第55-56页 |
·模式多样性 | 第56-57页 |
·技术复杂性 | 第57页 |
·需要政府扶持 | 第57-58页 |
·与其它环境经济手段的效应比较 | 第58-62页 |
·与环境税收和排污收费的比较 | 第58-60页 |
·与补贴手段的比较 | 第60-61页 |
·与排污权交易的比较 | 第61-62页 |
·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62-67页 |
·优势 | 第62-64页 |
·局限性 | 第64-67页 |
3 环境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分析 | 第67-84页 |
·实践历程 | 第67-78页 |
·起步(1991~1995) | 第67-69页 |
·停滞(1996~2005) | 第69-73页 |
·重新发展(2006 年以来) | 第73-78页 |
·我国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意义 | 第78-79页 |
·中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前景分析 | 第79-84页 |
·多种因素推动 | 第79-81页 |
·现实障碍明确而具体 | 第81-84页 |
4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理论分析 | 第84-96页 |
·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 | 第84-87页 |
·政策性保险的优势与成本 | 第85页 |
·商业性保险的优势与成本 | 第85-86页 |
·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主要适用范围 | 第86-87页 |
·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 | 第87-93页 |
·强制模式的优势与成本 | 第87-91页 |
·自愿模式的成本效率 | 第91-93页 |
·特设主体专营与普通主体兼营 | 第93-96页 |
·普通主体兼营的优势与成本 | 第94-95页 |
·特设主体经营的优势与成本 | 第95-96页 |
5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市场条件 | 第96-115页 |
·宏观经济发展 | 第96-99页 |
·经济总量 | 第96-98页 |
·人均GDP 增长水平 | 第98页 |
·税收收入及增长 | 第98-99页 |
·居民消费价格涨跌 | 第99页 |
·企业盈利状况 | 第99-101页 |
·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 第101-111页 |
·水平指标 | 第102-105页 |
·资产机构与从业人员 | 第105-106页 |
·保险业务构成 | 第106-109页 |
·地区间平衡 | 第109-111页 |
·各方主体接纳程度 | 第111-115页 |
·环保部门 | 第111-112页 |
·企业 | 第112页 |
·保险公司 | 第112-113页 |
·保监部门 | 第113-115页 |
6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国际比较 | 第115-126页 |
·西方主要国家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状况 | 第115-116页 |
·西方国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比较 | 第116-126页 |
·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116-119页 |
·任意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119页 |
·强制保险制度与财务保证相结合 | 第119-120页 |
·制度条款比较 | 第120-126页 |
7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相近业务参考 | 第126-135页 |
·农业保险与环境责任保险的比较 | 第126-131页 |
·经济属性特征相近 | 第126-128页 |
·风险特征相近 | 第128页 |
·经营目标相近 | 第128-129页 |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严重 | 第129-130页 |
·推行条件与发展规律相近 | 第130-131页 |
·农业保险的实践历程与经验教训 | 第131-135页 |
·农业保险的实践历程 | 第131-133页 |
·农业保险的经验教训 | 第133-135页 |
8 中国环境责任保险模式选择 | 第135-141页 |
·性质:政策扶持下的商业化运作 | 第135-137页 |
·需要政策扶持 | 第135-136页 |
·政策性保险范围不宜过大 | 第136页 |
·更接近于农业保险 | 第136页 |
·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 第136-137页 |
·模式:强制模式与自愿模式相结合 | 第137-138页 |
·纯粹强制模式或自愿模式的弊端 | 第137页 |
·强制模式 | 第137-138页 |
·自愿模式 | 第138页 |
·经营主体:“官办民营”式的特设主体经营 | 第138-139页 |
·保险责任范围:逐步扩展 | 第139页 |
·与公众责任保险的关系:独立 | 第139-140页 |
·与其他制度(环境保护基金)的关系:协同运作 | 第140-141页 |
9 国外财产责任保险定价理论发展 | 第141-153页 |
·精算定价理论 | 第142-145页 |
·精算原理 | 第142-143页 |
·非寿险精算定价过程 | 第143-145页 |
·风险效用定价理论 | 第145-148页 |
·金融定价理论 | 第148-153页 |
·保险CAPM 定价模型 | 第148-150页 |
·期权定价模型 | 第150-153页 |
10 环境责任保险定价技术与定价方法选择 | 第153-162页 |
·环境责任保险定价难点 | 第153-155页 |
·保险金额难确定 | 第153-154页 |
·事故损失难计算 | 第154页 |
·风险异质性突出 | 第154-155页 |
·数据积累过少 | 第155页 |
·环境责任保险定价技术选择 | 第155-158页 |
·对主要财产责任保险定价理论的评价 | 第155-156页 |
·期权定价与精算定价结合 | 第156-158页 |
·环境责任保险定价方法选择 | 第158-162页 |
·结合运用的原因 | 第158-159页 |
·结合运用的具体方式 | 第159-162页 |
11 分类法环境责任保险定价 | 第162-170页 |
·风险分级 | 第162-163页 |
·保险金额确定 | 第163-164页 |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金额确定 | 第163-164页 |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金额确定 | 第164页 |
·免赔额的确定 | 第164-165页 |
·附加费率的确定 | 第165页 |
·无风险利率的选择 | 第165-166页 |
·定价调整策略 | 第166-170页 |
·基于损失额的BMS | 第166-168页 |
·基于损失次数的BMS | 第168-170页 |
12 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行业环责险定价实证研究 | 第170-195页 |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170-175页 |
·损失计算 | 第175-181页 |
·计算原则 | 第175-177页 |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标准 | 第177页 |
·人员伤亡损失计算标准 | 第177-178页 |
·清污费用计算标准 | 第178-181页 |
·损失计算结果 | 第181页 |
·精算法费率厘定 | 第181-189页 |
·考虑保险金额和免赔额后的损失调整 | 第181-182页 |
·损失金额的拟合及预测 | 第182-185页 |
·损失频率拟合与预测 | 第185-187页 |
·保额损失率确定 | 第187页 |
·风险附加 | 第187-188页 |
·费用附加 | 第188页 |
·总费率 | 第188-189页 |
·B-S 模型定价 | 第189-194页 |
·损失统计 | 第189-190页 |
·模型调整 | 第190-191页 |
·波动率确定 | 第191-192页 |
·以1 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无风险利率 | 第192-193页 |
·以SHIBOR 为无风险利率 | 第193-194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94-195页 |
13 结论与展望 | 第195-198页 |
·研究结论 | 第195-196页 |
·创新与贡献 | 第196-197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197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5页 |
致谢 | 第205-207页 |
个人简历 | 第207-208页 |
攻读博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