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结合”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析--高校、技校、企校及政府间联合办学形式下多种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2. "三校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 第14-19页 |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 第15-16页 |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 | 第16-19页 |
·"三校结合"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 第19-20页 |
·"三校结合"概述 | 第19页 |
·"三校结合"的定位与关系 | 第19-20页 |
3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教育模式 | 第20-30页 |
·国外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新加坡"教学工厂"教育模式 | 第24-27页 |
·美国丹麦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现状 | 第27页 |
·国外几种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和借鉴 | 第27-29页 |
·欧美发达的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29-30页 |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0-33页 |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国内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32页 |
·高职教育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作用 | 第32-33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33页 |
5 以"三校结合"为核心的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 第33-58页 |
·三校必然结合 | 第33-35页 |
·"三校"分离现状 | 第33-34页 |
·"三校结合"的现实意义 | 第34-35页 |
·"互助共育"职业教育模式 | 第35-39页 |
·企业与院校的合作 | 第36-37页 |
·一技多面式的学生教育 | 第37-38页 |
·"互助共育"下的双师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订单培育"职业教育模式 | 第39-41页 |
·"购产销"一体化管理的研究 | 第39页 |
·签订企业培训合同的高职在校生 | 第39-40页 |
·照单培养下的教育能手 | 第40-41页 |
·"双鉴合璧"职业教育模式 | 第41-52页 |
·高级技能鉴定概述 | 第43页 |
·"多证融通"制度的深化与改革 | 第43页 |
·与高级技能鉴定如何衔接 | 第43-44页 |
·衔接的必要性 | 第44页 |
·有效衔接的现实意义 | 第44-45页 |
·文献综述及成功案例 | 第45-52页 |
·"校商唯一"职业教育模式 | 第52-58页 |
·企业培训的革命 | 第52-54页 |
·"商会"机制 | 第54-56页 |
·校商双向管理下的在校"学徒" | 第56-57页 |
·教师与技师双重身份的转化 | 第57-58页 |
6 "三校结合"的应用与展望 | 第58-65页 |
·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 第58页 |
·新高职教育模式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第58-62页 |
·如何更全面的建立企业与院校间的纽带 | 第59页 |
·社会作用下"购产销"平衡性难以把握 | 第59-60页 |
·实施有效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 第60-61页 |
·企业大学监督管理体系标准难以界定 | 第61-62页 |
·对未来的展望 | 第62-65页 |
·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培养机制 | 第62-65页 |
·"商会教育"管理联盟机构的建立 | 第65页 |
7 结束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