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本观的思想 | 第12-16页 |
| (一) 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 第12-13页 |
| (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13-14页 |
| (三) 人的自由发展个性 | 第14-16页 |
| 二、中、外哲学史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16-19页 |
| (一)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 第16-17页 |
| (二) 西方哲学史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 第17-19页 |
| 1. 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2. 西方的人本主义与我国当前的以人为本的关系 | 第18-19页 |
| 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反思 | 第19-30页 |
| (一) 我国当前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 | 第19-22页 |
| 1. 古代的以民为本与现代的以人为本在概念上的区别 | 第19-20页 |
| 2.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在发展经济前提上的区别 | 第20-21页 |
| 3.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在最终落脚点上的区别 | 第21-22页 |
| (二)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 | 第22-26页 |
| 1.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同点 | 第23页 |
| 2. 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 第23-24页 |
| 3. 可持续发展理论引领人类中心主义走出误区 | 第24-26页 |
| (三)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6-30页 |
| 1. 正确理解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的“人”的本质 | 第26-27页 |
| 2. 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从而自由 | 第27-29页 |
| 3. 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 | 第29-30页 |
| 四、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30-39页 |
| (一) 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 | 第30-31页 |
| 1.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 | 第30-31页 |
| 2. 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义 | 第31页 |
| 3. 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意义 | 第31页 |
| (二)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 第31-39页 |
|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运而生 | 第32-33页 |
| 2.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 第33-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注释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