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盗窃罪数额问题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我国盗窃罪的立法沿革 | 第11-13页 |
一、我国古代盗窃罪的立法渊源 | 第11-13页 |
二、我国近现代盗窃罪的立法考察 | 第13页 |
第二节 当代各国刑法对盗窃罪的规制 | 第13-16页 |
一、盗窃数额影响犯罪等级及相应刑罚 | 第14页 |
二、盗窃数额直接决定量刑 | 第14页 |
三、概括性地规定犯罪数额,即在刑法典中不规定具体数额,而是用"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等字眼,并且主要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 第14-15页 |
四、数额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在量刑时一定程度上要考虑被盗财物的价值 | 第15页 |
五、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将数额大小作为选择不同审判方式的依据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刑法中盗窃罪的概念和立法模式分析 | 第16-20页 |
一、盗窃罪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我国现行刑法中盗窃罪的立法模式分析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与盗窃数额 | 第20-29页 |
第一节 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基本属性 | 第20-21页 |
一、经济属性 | 第20页 |
二、物理属性 | 第20-21页 |
三、法律属性 | 第21页 |
第二节 典型犯罪对象的数额计算标准 | 第21-29页 |
一、盗窃非法获得的财物 | 第21-23页 |
二、盗窃违禁品 | 第23页 |
三、盗窃财产权利凭证 | 第23-25页 |
四、盗窃网络虚拟财产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盗窃故意的认识内容与盗窃数额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对于所盗之物是财物的认知 | 第29-31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29-30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对所盗财物可能数额较大的认知 | 第31-36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32-34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盗窃罪的犯罪形态与盗窃数额 | 第36-39页 |
第一节 盗窃未遂的判断途径 | 第36-37页 |
一、根据作案时间、地点、所采取的手段以及犯罪对象等各方面情况,认定意图窃取的数额 | 第36-37页 |
二、概括故意下根据实际窃取数额认定 | 第37页 |
三、不能夸大理解数额的作用 | 第37页 |
第二节 盗窃部分未遂的认定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盗窃数额标准与计算原则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盗窃数额标准 | 第39-45页 |
一、犯罪所得额 | 第39-41页 |
二、失主损失额 | 第41-42页 |
三、残次品应按质论价 | 第42-43页 |
四、假冒物品价值计算标准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共同盗窃刑事责任的承担与盗窃数额 | 第45页 |
第三节 多次盗窃数额如何累计 | 第45-46页 |
第四节 盗窃数额计算原则 | 第46-48页 |
一、计量单位统一原则 | 第46-47页 |
二、客观原则 | 第47页 |
三、现时现地原则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