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一) 当代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鲜有成功案例 | 第11-13页 |
(二) “突变论”:基础教育改革失败的重要根源 | 第13-15页 |
(三) “渐变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能选择?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文献、概念、方法与观点 | 第16-24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二) 概念理解 | 第19-2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 主要观点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反思基础教育改革“突变论”倾向 | 第24-52页 |
一、关于改革“突变论”的一般认识 | 第24-29页 |
(一) 改革是一次“事件” | 第24-26页 |
(二) 改革是一场“革命” | 第26-27页 |
(三) 改革是“就事论事” | 第27-28页 |
(四) 改革是“照搬拿来” | 第28-29页 |
二、基础教育改革“突变论”的主要表现 | 第29-38页 |
(一) 官僚式改革 | 第29-31页 |
(二) 形式化改革 | 第31-33页 |
(三) 激进式改革 | 第33-34页 |
(四) 孤立式改革 | 第34-36页 |
(五) 照抄式改革 | 第36-38页 |
三、基础教育改革“突变论”存在的问题 | 第38-43页 |
(一) 程序指向而非系统指向 | 第38-39页 |
(二) 忽视了改革(经验传播)复杂性 | 第39-41页 |
(三) 对改革的“神化”认识 | 第41-42页 |
(四) 忽视学校改革的适应性 | 第42-43页 |
四、基础教育改革“突变论”之慎思 | 第43-52页 |
(一) “突变论”认识的事实依据与思想基础 | 第43-46页 |
(二) “突变论”改革策略难以促进基础教育长远发展 | 第46-52页 |
第二章 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的理论主张 | 第52-73页 |
一、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有限理性”行为 | 第52-57页 |
(一) 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 | 第52-53页 |
(二) 改革决策是种“有限理性”行为 | 第53-55页 |
(三) “有限理性”决定了基础教育改革计划难以完备 | 第55-57页 |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 第57-63页 |
(一) 作为组织的学校因素 | 第57-59页 |
(二) 学校核心成员教师的因素 | 第59-63页 |
三、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现象 | 第63-66页 |
(一) 基础教育改革发生是一个系统反应 | 第63-64页 |
(二) 基础教育改革受系统性制约 | 第64-66页 |
四、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复杂过程 | 第66-73页 |
(一) 改革推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第66-67页 |
(二) 过程中基于利益的主体博弈是常态 | 第67-71页 |
(三) 改革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基础教育“渐变论”的行动策略 | 第73-98页 |
一、树立系统性的基础教育改革观 | 第73-78页 |
(一) 基础教育改革推行要有系统观念 | 第73-75页 |
(二) 学校组织内部应加强合作 | 第75-76页 |
(三) 学校组织与外部应建立起广泛联系 | 第76-78页 |
二、基础教育改革设计体现“有限理性”意识 | 第78-85页 |
(一) 改革目标设计要走向“适中” | 第78-80页 |
(二) 树立改革“生态主体观” | 第80-83页 |
(三) 改革道路选择渐进式改革路线 | 第83-85页 |
三、基础教育改革推进遵循“共同适应”原则 | 第85-90页 |
(一) “共同适应”的必然性 | 第85-87页 |
(二) “共同适应”的两个过程 | 第87-88页 |
(三) “共同适应”的具体途径 | 第88-90页 |
四、正视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90-96页 |
(一) “问题”出现是必然的 | 第91-92页 |
(二) “问题”自身也有良性与恶性之分 | 第92-94页 |
(三) “问题”是我们的朋友 | 第94-96页 |
小结:“渐变论”是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渐变论”: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 第98-116页 |
一、教育发展过程的两种形态 | 第98-100页 |
二、中国现行基础教育体系的基本定位 | 第100-104页 |
(一) 一个错误命题: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 第100-101页 |
(二) 一个脱离实现的未来谋划:走向后现代教育 | 第101-103页 |
(三) 现行基础教育体系性质就是现代教育体系,需要深化完善 | 第103-104页 |
三、中国基础教育“渐变”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04-116页 |
(一) 尊重历史 | 第104-108页 |
(二) 联系国情 | 第108-112页 |
(三)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112-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