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完善之构想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证据交换制度概述第10-15页
 一、证据交换制度的起源第10-11页
 二、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界定第11页
 三、证据交换制度的价值分析第11-13页
  (一) 证据交换制度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第12页
  (二) 证据交换制度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第12-13页
  (三) 证据交换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第13页
 四、证据交换制度运作中出现的弊端第13-15页
  (一) 证据交换程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第13-14页
  (二) 证据交换成为当事人给他人制造麻烦和实施报复的工具第14-15页
第二章 国外相关制度运作机制的比较研究第15-23页
 一、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制度第15-17页
  (一) 美国的证据交换制度第15-16页
  (二) 英国的证据交换制度第16-17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制度第17-20页
  (一) 德国和日本的相关制度第17-19页
  (二) 法国的相关制度第19-20页
 三、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与发展趋势分析第20-23页
  (一) 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第20-21页
  (二) 两大法系相关制度的发展趋势分析第21-23页
第三章 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分析第23-31页
 一、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第23页
 二、我国的证据交换制度与英美国家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第23-25页
 三、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缺陷性分析第25-28页
  (一) 立法效力上的缺陷第25页
  (二) 规定的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第25-26页
  (三) 职权色彩过重第26页
  (四) 制度之间矛盾化第26页
  (五) 缺乏配套机制第26-28页
 四、我国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第28-31页
  (一) 诉讼体制原因第28页
  (二) 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因素第28-29页
  (三) 法制环境的制约因素第29-31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设想第31-44页
 一、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价值目标第31-32页
 二、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模式选择第32-33页
 三、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原则第33-35页
  (一) 当事人处分权与法官职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33-34页
  (二) 诚实信用原则第34页
  (三) 对等原则第34-35页
 四、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选择第35页
 五、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构想第35-39页
  (一) 证据交换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第35-36页
  (二) 证据交换制度的证据适用范围第36页
  (三) 我国证据交换的方法第36-37页
  (四) 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主持者第37-38页
  (五) 我国对违反证据交换制度的制裁第38-39页
 六、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配套措施第39-44页
  (一) 完善证据收集程序第39-40页
  (二) 完善审前程序的结构和功能设置第40-42页
  (三) 完善证据交换制度运行的法制环境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民用航空器上盗窃案件的证据收集与侦查防控
下一篇:我国民事附带上诉制度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