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佛入儒承续道统——程门高弟儒学复兴之路
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程门弟子及其儒学使命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程门弟子的儒学使命 | 第13-17页 |
一、“儒忧佛患”之际的洛学 | 第13-14页 |
二、极力排佛攻异,呼唤周孔之道 | 第14-16页 |
三、宗师孔孟,阐扬天理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程门四大高足 | 第17-20页 |
一、承继师说,创造发挥 | 第17-19页 |
二、出入释老,亲近佛禅 | 第19页 |
三、弘扬天理,传承洛学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程门高弟竭力完成使命 | 第20-23页 |
一、儒体佛用,同融异斥 | 第20-21页 |
二、道统薪传,承洛扬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最有创造洛学之魁——谢良佐 | 第23-30页 |
第一节 “佛之论性如儒之论心” | 第23-24页 |
一、承认佛学“直有高妙处” | 第23-24页 |
二、“敬是常惺惺法,斋是事事放下” | 第24页 |
第二节 斥责佛学理障说 | 第24-26页 |
一、禅无下学以上达 | 第24-25页 |
二、对佛学轮回说的批判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切问近思”、“务实为己”之学 | 第26-30页 |
一、“天人合一”的理学观 | 第26-27页 |
二、“知觉言仁”的思想 | 第27-29页 |
三、“去一矜字”的修养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继承传统扶正洛学——杨时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儒佛深处,所差眇忽耳” | 第30-31页 |
一、操戈入室 | 第30-31页 |
二、行止疾徐之间 | 第31页 |
第二节 反对弃世绝俗的佛家理论 | 第31-34页 |
一、指责佛家“色空”之论 | 第32页 |
二、批评“无心”、“无情”之说 | 第32-33页 |
三、严厉批判佛家形上思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诚”道思想 | 第34-40页 |
一、“天下只是一理”的天理观 | 第34-35页 |
二、“一体言仁”的思想 | 第35-37页 |
三、“体验未发之中”的修养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弘扬师说传播洛学——游酢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亲至此地,辨其异同”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批判佛学违反人伦常情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治气养心行己接物”之学 | 第43-49页 |
一、“三极之道原于一理”的理学观 | 第43-44页 |
二、“心之本体即是仁”的思想 | 第44-46页 |
三、戒慎、诚身的修养工夫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