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关键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动物实验研究 | 第11-27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1-13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饲养环境 | 第11-12页 |
·实验药物 | 第12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2-13页 |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次动物分组 | 第13页 |
·动物造模 | 第13页 |
·第二次动物分组 | 第13页 |
·给药剂量与方法 | 第13-14页 |
·给药剂量 | 第13-14页 |
·给药方法 | 第14页 |
·实验取材 | 第14页 |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一般情况 | 第14页 |
·股骨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测定 | 第14页 |
·骨组织骨保护素(OPG)表达 | 第14-15页 |
·骨组织NF-kβ受体活化配体(RANKL)表达 | 第15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5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20页 |
·一般情况 | 第15-16页 |
·各组大鼠股骨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比较 | 第16-17页 |
·各组骨盆骨保护素(OPG)和NF-κβ受体活化配体(RANKL)表达结果的 比较 | 第17-20页 |
·各组骨组织OPG表达结果比较 | 第17-18页 |
·各组骨组织RANKL表达结果比较 | 第18-19页 |
·各组骨组织OPG/RANKL比值的比较 | 第19-20页 |
3. 讨论 | 第20-26页 |
·本课题研究立论的必要性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滋肾丸的立法组方分析 | 第21页 |
·滋肾丸浸膏所含药物的相关现代药理研究 | 第21-23页 |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与造模时间的选择 | 第23页 |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意义 | 第23-24页 |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及意义 | 第24页 |
·滋肾丸对模型大鼠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滋肾丸对模型大鼠骨组织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 | 第25-26页 |
4. 结论 | 第26-27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27页 |
临床疗效观察部分:滋肾丸浸膏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6例临床观察 | 第27-35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27-29页 |
·一般资料 | 第27-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纳入标准 | 第28-29页 |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剔出病例标准 | 第29页 |
2. 观察方法 | 第29-31页 |
·观察药物 | 第29页 |
·用药方法 | 第29页 |
·检验方法 | 第29-31页 |
·中医症候计分法 | 第29-30页 |
·实验指标的检测 | 第30页 |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安全性指标的观测 | 第31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脱落病例 | 第31页 |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记分值比较 | 第31-32页 |
·治疗前三个月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记分值比较 | 第31页 |
·治疗后三个月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记分值比较 | 第31-32页 |
·治疗前后患者雌二醇水平比较 | 第32页 |
·治疗前后患者L_2-L_4侧位骨密度值的比较 | 第32-33页 |
·治疗6个月后总疗效的统计 | 第33页 |
4. 毒副反应 | 第33页 |
5. 讨论 | 第33-35页 |
6. 结论 | 第35页 |
7. 问题和展望 | 第35页 |
综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药研究进展 | 第3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