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红山铜矿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围岩稳定性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0-14页 |
| ·巷道围岩稳定性定义及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 ·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3页 |
| ·围岩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完成的工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大红山铜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岩分类 | 第17-33页 |
| ·大红山铜矿区域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8-19页 |
|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9-20页 |
| ·大红山铜矿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 ·大红山铜矿地层及岩土体工程评价 | 第20-22页 |
| ·矿床构造 | 第22-24页 |
| ·大红山铜矿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页 |
| ·岩层含水性 | 第24页 |
| ·水平坑道系统涌水量 | 第24-25页 |
| ·工程岩体分类的方法及435中段围岩分类 | 第25-33页 |
| ·工程岩体代表性分类简介 | 第25-27页 |
| ·我国工程岩体分级基本方法 | 第27-28页 |
| ·矿山巷道围岩分类一般方法 | 第28-29页 |
| ·大红山铜矿435中段巷道围岩分类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435中段岩体力学参数和地应力的确定 | 第33-45页 |
| ·岩石试样的选取 | 第33页 |
| ·试验仪器和试样加工 | 第33-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 ·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35-37页 |
| ·抗拉强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抗剪强度的测定 | 第38页 |
| ·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 ·矿区地应力的确定 | 第40-45页 |
| ·地应力测试技术发展过程及其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 ·套孔应变法的力学原理 | 第41-42页 |
| ·大红山铜矿地应力的确定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45-56页 |
| ·巷道围岩的失稳判据 | 第45-46页 |
| ·围岩失稳的一般形式 | 第46-47页 |
| ·巷道围岩弹塑性力学原理 | 第47-56页 |
| ·圆形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的弹性解 | 第48-49页 |
| ·拱形巷道围岩弹性理论的应力分布 | 第49页 |
| ·巷道围岩塑性区应力 | 第49-52页 |
| ·巷道塑性半径和塑性位移 | 第52-54页 |
| ·松动压力计算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435中段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56-69页 |
| ·有限差分法(FLAC~(3D)简介) | 第56-60页 |
| ·差分方程 | 第57-58页 |
| ·运动方程和位移的计算 | 第58-59页 |
| ·应力应变的求解 | 第59页 |
| ·边界条件 | 第59-60页 |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60-62页 |
| ·增量弹性法则 | 第60页 |
|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 | 第60-62页 |
| ·FLAC计算步骤 | 第62页 |
| ·435中段B46线巷道围岩数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62-69页 |
|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4页 |
| ·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的确定 | 第64-65页 |
| ·模型计算 | 第65-68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建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A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课题情况 | 第74-75页 |
| 附录B | 第75-79页 |
| FLAC~(3D)数值模拟原程序代码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