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铝合金的焊接性能与焊接技术 | 第13-15页 |
·复合焊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复合焊热源的耦合机理探讨 | 第16-18页 |
·热源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 第18-19页 |
·焊接数值模拟的发展 | 第19-20页 |
·现代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20-22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6mm 铝合金板材对接光纤激光-MIG 复合焊实验 | 第23-26页 |
·实验内容 | 第23页 |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焊前准备 | 第23页 |
·焊接工艺参数 | 第23-24页 |
·接头宏观金相 | 第24页 |
·焊缝截面形状与热源建模的内在联系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铝合金平板激光-MIG 复合焊熔池计算的解析解法 | 第26-39页 |
·激光焊热源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复合焊热源解析模型的建立 | 第28-37页 |
·复合热源的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点热源传热模型 | 第29页 |
·线热源传热模型 | 第29页 |
·面热源传热模型 | 第29-30页 |
·热源叠加原理 | 第30-31页 |
·接头横截面焊缝轮廓的计算 | 第31-3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结论分析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铝合金平板对接MIG 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39-49页 |
·有限元理论概述 | 第39页 |
·几何模型的确立 | 第39-40页 |
·材料属性 | 第40-41页 |
·单元类型 | 第41-42页 |
·网格划分 | 第42-43页 |
·热源模型的选取 | 第43-44页 |
·高斯函数分布的热源模型 | 第43-44页 |
·双椭球热源模型 | 第44页 |
·均匀分布高斯圆柱体热源模型 | 第44页 |
·移动热源加载 | 第44-46页 |
·求解 | 第46-47页 |
·温度场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47-48页 |
·MIG 焊实验内容 | 第47页 |
·MIG 焊温度场模拟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铝合金平板对接激光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49-56页 |
·激光焊热源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峰值热流沿深度衰减的高斯柱体热源模型 | 第49-50页 |
·有效作用半径沿深度方向变化的旋转体热源模型 | 第50-51页 |
·激光焊热源的能量分配系数 | 第51-52页 |
·6mm 铝合金平板激光焊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高斯面热源加双椭球体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 | 第52-53页 |
·高斯面热源模型加峰值热流沿深度衰减的高斯柱体热源的组合热源 | 第53-54页 |
·高斯面热源模型加三维锥体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铝合金平板激光-MIG 复合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56-59页 |
·铝板复合焊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 | 第56-58页 |
·复合焊接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56-57页 |
·温度场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57页 |
·解析法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激光-MIG 复合焊参数对接头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62页 |
·工艺参数对复合焊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激光功率改变的影响 | 第59页 |
·焊接速度改变的影响 | 第59-60页 |
·模拟过程因素对复合焊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单元尺寸的影响 | 第60-61页 |
·能量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八章 2mm 铝合金平板激光-MIG 复合焊 | 第62-64页 |
·实验内容 | 第62页 |
·焊接工艺参数 | 第62页 |
·接头宏观金相 | 第62页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