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拟南芥AtMYB50和AtMYB61转录因子在重金属,低磷与渗透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0页
   ·拟南芥概述第18-19页
   ·拟南芥MYB转录因子概述第19-21页
     ·转录因子概述第19页
     ·MYB转录因子概述第19-20页
     ·拟南芥MY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拟南芥耐重金属的研究第21-24页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第21-23页
     ·重金属污染的防治第23页
     ·拟南芥耐重金属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拟南芥耐低磷的研究第24-26页
     ·磷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第24页
     ·植物对磷缺乏的适应第24-25页
     ·拟南芥耐低磷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拟南芥耐渗透胁迫与干旱的研究第26-27页
     ·盐胁迫与干旱胁迫的危害性第26页
     ·植物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适应第26页
     ·拟南芥耐高盐与干旱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渗透胁迫与干旱的相关性第27页
   ·植物抗逆基因的过量表达与互补第27-28页
   ·立论依据与研究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0-49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植物材料第30页
     ·菌株与质粒第30页
   ·主要试剂第30-35页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盒第30页
     ·分子生物学常用酶第30页
     ·常用生化试剂第30-31页
     ·常用溶液与试剂的配制第31-35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实验方法第36-49页
     ·灭菌方法第36-37页
     ·拟南芥的种植与培养第37-38页
     ·根长与鲜重的测量第38页
     ·Pb含量的测定第38页
     ·盐酸甲醇法花青素相对含量的测定第38页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磷含量第38-39页
     ·R/S的测定第39页
     ·双突变体的构建第39-40页
     ·植物DNA的提取(CTAB法)第40-41页
     ·基因定量RT-PCR第41-44页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第44-45页
     ·质粒提取第45页
     ·大肠杆菌DH5α的菌株活化与感受态的制备第45-46页
     ·农杆菌C58的菌株活化、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46-47页
     ·主要技术路线图第47-48页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第48-49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109页
 第一节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初步分析第49-61页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与比较第49-52页
     ·AtMYB50与AtMYB61蛋白的结构分析与比较第52-55页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55-56页
     ·功能缺失性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的PCR鉴定第56-58页
     ·功能缺失性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在正常条件下与野生型的表型比较第58-61页
 第二节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重金属耐受性分析第61-81页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Pb、Cd及H202诱导表达第61-63页
     ·功能缺失性突变体atmyb50和atmyb61表现出明显的Pb耐受性第63-64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其它重金属胁迫的响应第64-66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重金属抗性的量化分析第66-67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Pb耐受的分子机理第67-71页
     ·双突变体atmyb50atmyb61表现出更强的Pb耐受性第71-73页
     ·突变体atmyb50和atmyb61的Pb耐受性不依赖于GSH途径第73-75页
     ·突变体atmyb50和atmyb61耐Pb的可能分子机理示意图第75页
     ·AtMYB50和AtMYB61基因参与Pb胁迫耐受的遗传学分析第75-76页
     ·AtMYB61基因的35S过量表达及过量表达植株的Pb耐受性分析第76-81页
 第三节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低磷耐受性分析第81-91页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低磷诱导表达第82页
     ·野生型植株在正常条件与低磷条件下的表型比较第82-83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在低磷条件下与野生型的表型比较第83-84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低磷耐受的量化分析第84-88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低磷耐受的分子机理解析第88-91页
 第四节 AtMYB50与AtMYB61基因的渗透与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分析第91-109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NaCl胁迫的响应第91-94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KCl胁迫的响应第94-98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LiCl胁迫的响应第98-101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甘露醇胁迫的响应第101-105页
     ·突变体atmyb50与atmyb6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第105-109页
第四章 讨论第109-111页
第五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5页
附录:硕士期间发明专利与发表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右旋糖酐蔗糖酶固定化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一个调控拟南芥盐/干旱胁迫响应的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