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土地利用整合优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1页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成第11-14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1-12页
     ·论文构成第12-14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第14-34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5-21页
     ·轨道交通研究及发展现状第15-17页
     ·枢纽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第17-18页
     ·枢纽地区土地利用研究现状第18-19页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现状第19-21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21-30页
     ·轨道交通研究及发展现状第21-27页
     ·枢纽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第27-28页
     ·枢纽地区土地利用研究现状第28-29页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现状第29-30页
   ·城际轨道交通的主要特性分析第30-33页
     ·城际轨道交通的特点第30-31页
     ·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第31-33页
     ·城际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第33页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用地布局规划第33-34页
     ·规划目标第33页
     ·规划原则第33页
     ·规划方法第33-34页
第3章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土地利用整合优化研究第34-44页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作用机理第34-39页
     ·城际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34-37页
     ·城市发展对城际轨道交通的影响第37-39页
   ·枢纽与土地利用整合优化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39-44页
     ·整合优化概念第39-41页
     ·区位选址因素第41页
     ·土地利用因素第41-42页
     ·交通换乘因素第42-44页
第4章 基于可达性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选址及线路优化研究第44-59页
   ·选址方法及线站规划思路第44-48页
     ·选址研究方法第44-45页
     ·研究要素第45页
     ·线站规划的思路第45-48页
   ·枢纽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达性分析及选址原则第48-51页
     ·经济合理性因素第48页
     ·交通便利性因素第48-49页
     ·社会可持续发展因素第49页
     ·可达性概念及分析第49-50页
     ·选址原则第50-51页
   ·基于可达性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选址模型第51-56页
     ·建模的基本思想第51页
     ·重心法第51-53页
     ·基于可达性的离散点选址修正模型第53-54页
     ·算例应用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优化模型第56-59页
     ·建模背景第56页
     ·线路优化模型第56-59页
第5章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第59-76页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第60-66页
     ·建模思想第60页
     ·模型参数选取第60-64页
     ·土地利用和人口规模综合优化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模型求解第65-66页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地区交通需求分析及模型应用第66-76页
     ·城际轨道交通带来的交通需求新变化第66-68页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地区交通负荷影响第68-69页
     ·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地区客流预测第69-70页
     ·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的应用第70-74页
     ·结论第74-76页
第6章 城际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研究第76-83页
   ·交通枢纽换乘存在的问题第76-77页
     ·综合枢纽不综合第76页
     ·枢纽换乘不方便第76页
     ·资源利用不充分第76-77页
     ·交通容量不宽裕第77页
     ·由问题引发的启示第77页
   ·城际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第77-81页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第77-78页
     ·城际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衔接第78-81页
   ·交通换乘无缝化理念第81-83页
     ·无缝连接的实现条件第81页
     ·轨道交通间换乘无缝化第81-82页
     ·支持换乘无缝化的软件措施第82-8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6页
   ·主要结论第83-84页
   ·研究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阶梁和板的弱形式求积元分析
下一篇:准脆性材料强度尺寸效应的统计途径及其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