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国际趋势 | 第13-14页 |
二、我国预算管理的改革探索 | 第14-16页 |
三、选题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对绩效预算定义的界定 | 第17-20页 |
一、国外对绩效预算定义有代表性的阐述 | 第17-18页 |
二、国内对绩效预算定义的主要阐述 | 第18-19页 |
三、本论文对绩效预算定义的界定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一、国外新绩效预算的实践发展及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二、国内对绩效预算的研究分析 | 第24-27页 |
三、绩效预算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 第27-28页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思路、框架和主要创新点 | 第28-33页 |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8-30页 |
二、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30-32页 |
三、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 | 第33-49页 |
第一节 预算的多维视角 | 第33-36页 |
一、政治视角 | 第33-34页 |
二、经济视角 | 第34-35页 |
三、管理视角 | 第35页 |
四、法律视角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6-41页 |
一、政府失灵 | 第36-37页 |
二、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 第37-39页 |
三、投票悖论 | 第39页 |
四、宪政改革 | 第39-40页 |
五、公共选择理论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41-45页 |
一、产权理论 | 第42-43页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43-44页 |
三、制度经济学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5-49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第45-47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绩效预算的指导意义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国外现代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绩效预算的改革探索 | 第49-67页 |
第一节 新绩效预算前的预算改革探索和效果评价-以美国为例 | 第49-59页 |
一、条目预算 | 第50-51页 |
二、旧绩效预算 | 第51-53页 |
三、规划项目预算 | 第53-56页 |
四、零基预算 | 第56-59页 |
第二节 OECD国家的新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59-64页 |
一、美国的新绩效预算改革 | 第60-63页 |
二、新西兰的绩效预算改革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绩效预算改革的特点 | 第64-67页 |
一、建立预算与战略规划的协同 | 第65页 |
二、对预算支出部门管理者授予更大的权限,并明确责任 | 第65页 |
三、增强财政透明度,实施公开的绩效预算报告制度 | 第65-66页 |
四、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 | 第66页 |
五、立法推动是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动力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我国预算改革发展及绩效预算探索 | 第67-78页 |
第一节 1998年以来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67-71页 |
一、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背景-传统预算编制方式及弊端 | 第67-68页 |
二、1998年以来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68-71页 |
第二节 绩效预算在我国的引入 | 第71-78页 |
一、我国引入绩效预算的背景 | 第71-74页 |
二、绩效预算在中央及部分省市的探索 | 第74-78页 |
第五章 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 | 第78-98页 |
第一节 预算的投入控制取向改革与绩效管理取向改革应并行 | 第78-82页 |
一、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的争论 | 第78-79页 |
二、将投入控制取向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取向预算改革并行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处理好加强投入控制与绩效管理放权的关系 | 第82-86页 |
一、预算编制应实事求是,细化预算要协调推进,量力而行 | 第82-83页 |
二、在加强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放权 | 第83-84页 |
三、整顿调整"法定支出",落实地方预算管理权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绩效预算管理相结合 | 第86-89页 |
一、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行资产动态管理 | 第87-88页 |
二、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 第88-89页 |
三、实现资产的绩效预算管理 | 第89页 |
第四节 将部门预算改革与绩效预算改革相结合 | 第89-92页 |
一、部门预算是绩效预算的前提和基础,为绩效预算开展提供了平台 | 第89-90页 |
二、绩效预算是部门预算的深化和升华,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方向 | 第90-91页 |
三、在部门预算基础上进行绩效预算改革 | 第91-92页 |
第五节 在绩效预算改革中提高财政透明度 | 第92-95页 |
一、财政透明度 | 第92-93页 |
二、我国财政透明度状况 | 第93-94页 |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是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4-95页 |
第六节 绩效预算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 | 第95-98页 |
一、绩效预算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 第96页 |
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为绩效预算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关系 | 第98-119页 |
第一节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98-109页 |
一、绩效评价的不同类型划分 | 第98-102页 |
二、绩效评价各参与方的地位和作用 | 第102-104页 |
三、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 | 第104-107页 |
四、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作用、局限以及面临的挑战 | 第109-114页 |
一、绩效评价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二、绩效评价的局限 | 第110-111页 |
三、绩效评价面临的挑战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的结合 | 第114-119页 |
一、从国际经验上看,绩效评价结果很少作为预算分配的唯一依据 | 第114-115页 |
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决策的困难 | 第115-117页 |
三、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的结合需要慎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我国实施绩效预算的路径选择 | 第119-145页 |
第一节 理清政府职能 | 第119-123页 |
一、政府职能的划分 | 第119-121页 |
二、我国仍存在政府职能不清,政府定位不准问题 | 第121页 |
三、理清政府职能对建立绩效预算的重大意义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确立政府战略规划、部门年度和跨年度绩效目标 | 第123-127页 |
一、根据政府职能确立政府战略规划 | 第123页 |
二、设定部门年度和跨年度工作绩效目标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试编中期财政预算,实行滚动预算管理 | 第127-129页 |
一、中期财政预算是实现绩效预算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 第127-128页 |
二、中期预算的分类 | 第128-129页 |
三、我国应逐步试编中期财政预算 | 第129页 |
第四节 设定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标准 | 第129-137页 |
一、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0-131页 |
二、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131-132页 |
三、构建多目标、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2-135页 |
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 | 第135-137页 |
第五节 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137-145页 |
一、进行绩效评价 | 第138-139页 |
二、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139-145页 |
第八章 北京市绩效预算实践发展及政策建议 | 第145-158页 |
第一节 北京市绩效预算发展现状 | 第145-149页 |
一、建章立制,规范绩效评价、绩效预算发展 | 第145-146页 |
二、构建指标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加大评价工作力度 | 第146-148页 |
三、探索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北京市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49-153页 |
一、北京市绩效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49-152页 |
二、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实施绩效预算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 第153-158页 |
一、加强预算管理中绩效理念的树立 | 第153页 |
二、绩效预算的框架结构需要健全 | 第153-154页 |
三、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有待提升 | 第154-155页 |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要加强 | 第155-156页 |
五、主管部门的考评积极性有待发挥 | 第156-157页 |
六、加强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