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 道路网及其生态学影响 | 第15-23页 |
·道路和生态系统 | 第15-18页 |
·道路对生境的一般性影响 | 第18-22页 |
·道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中国道路发展及道路生态保护 | 第23-31页 |
·中国道路发展回顾 | 第23-28页 |
·中国的道路生态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3 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 第31-36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1-32页 |
·论文研究的目标 | 第32-33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6-51页 |
1 引言 | 第36-38页 |
2 道路廊道中的植物 | 第38-44页 |
·道旁环境中的植物 | 第38-39页 |
·路旁植物的演替方式 | 第39-40页 |
·道路廊道中植被空间分带 | 第40-41页 |
·路边植物及外来种 | 第41-44页 |
3 与道路相关的动物 | 第44-48页 |
·道路廊道中的动物 | 第44-46页 |
·道路撞死/撞伤 | 第46-47页 |
·栖息地丢失和退化 | 第47-48页 |
4 景观破碎对动物的影响 | 第48-49页 |
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中国路面道路网破碎效应空间分布 | 第51-82页 |
1.研究背景 | 第51-55页 |
2.研究方法及材料 | 第55-59页 |
·基本数据 | 第55-56页 |
·破碎化几何量度(FG) | 第56页 |
·指标说明 | 第56-5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9-72页 |
·中国国土的景观破碎分析 | 第59-65页 |
·国际间有效栅格比对 | 第65-67页 |
·苏省和加州中央谷类似农业区比对 | 第67-72页 |
4 讨论 | 第72-76页 |
·主要发现 | 第72页 |
·道路扩展过程中的生态规划 | 第72-73页 |
·历史和地形 | 第73-74页 |
·农业景观的对比 | 第74-75页 |
·关于有效栅格(M_(eff)) | 第75-76页 |
·景观生态保育(Landscape Conservation) | 第76页 |
5 小结 | 第76-77页 |
6 研究展望 | 第77-82页 |
第四章 不同尺度的破碎化比对分析 | 第82-122页 |
1 长江下游及华东南区生态景观破碎分析 | 第82-88页 |
·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82-85页 |
·研究结果 | 第85-88页 |
2 国内典型省份间景观指数比较 | 第88-97页 |
·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88-89页 |
·省(市、区)间组间景观指数比对 | 第89-93页 |
·省(市、区)组内的景观指数比较 | 第93-97页 |
3 生态区、植物多样性热点区和哺乳动物丰度 | 第97-122页 |
·研究背景和方法 | 第97-100页 |
·研究结果 | 第100-113页 |
·讨论 | 第113-122页 |
第五章 甘肃省道路网及破碎化分析 | 第122-15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2-1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4-127页 |
·数据 | 第124-126页 |
·方法 | 第126-12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27-148页 |
·甘肃道路网特点 | 第127-142页 |
·甘肃道路网破碎化分析 | 第142-148页 |
4 讨论 | 第148-150页 |
5 小结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1页 |
附录 | 第171-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76-179页 |
发表论文 | 第17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