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7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单原子催化剂的稳定性因素 | 第10-12页 |
| 1.2.1 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 第10-11页 |
| 1.2.2 有效的锚定位点 | 第11-12页 |
| 1.2.3 空间协同作用 | 第12页 |
| 1.3 单原子催化剂的分类 | 第12-14页 |
| 1.4 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4-19页 |
| 1.4.1 缺陷工程策略 | 第14页 |
| 1.4.2 空间限域策略 | 第14-16页 |
| 1.4.3 设计配位策略 | 第16-18页 |
| 1.4.4 其他策略 | 第18-19页 |
| 1.5 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应用 | 第19-25页 |
| 1.5.1 单原子碳基催化剂在ORR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1.5.2 单原子碳基催化剂在HER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1.5.3 单原子碳基催化剂在CO2RR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7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2.3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 第28-30页 |
| 2.3.1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 第28-29页 |
|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9页 |
| 2.3.3 N2吸脱附测试 | 第29页 |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29页 |
| 2.3.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29页 |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29页 |
| 2.3.7 同步热分析(TGA-DSC)测试 | 第29-30页 |
| 3 钴单原子分散的钴氮共掺杂碳基催化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 第30-57页 |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 3.2.1 钴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 3.2.2 对比实验组 | 第32页 |
| 3.2.3 物理表征 | 第32页 |
| 3.2.4 电化学测试 | 第32-36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5页 |
| 3.3.1 钴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以及表面元素分析 | 第36-42页 |
| 3.3.2 钴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形成机制 | 第42-48页 |
| 3.3.3 催化剂的电化学测试结果 | 第48-5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4 金属(M=Fe、Co、Ni、Mn)单原子分散的金属-氮共掺杂碳基催化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 第57-69页 |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 4.2.1 过渡金属单原子碳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58页 |
| 4.2.2 对比实验组 | 第58页 |
| 4.2.3 物理表征 | 第58-59页 |
| 4.2.4 电化学测试 | 第59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 4.3.1 过渡金属单原子碳基催化剂合成方法的普适性 | 第59-64页 |
| 4.3.2 催化剂的电化学测试结果 | 第64-6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5 结论 | 第69-71页 |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 5.2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 附录 | 第81-83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