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机磁耦合的工质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磁粉 | 第13-14页 |
·电、磁流变体 | 第14-16页 |
·无工质直接耦合 | 第16页 |
·工质作用的机磁耦合的典型应用 | 第16-17页 |
·机磁耦合阻尼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阻尼唯象模型的分类 | 第17-20页 |
·机磁耦合阻尼增效方法及局限 | 第20-21页 |
·机磁耦合阻尼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21-24页 |
·工质的物化性能问题 | 第22页 |
·阻尼模型的建模优化问题 | 第22-23页 |
·摩擦与润滑问题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磁触变胶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 第26-53页 |
·引言 | 第26页 |
·磁流变体制备方法概述 | 第26-27页 |
·磁触变胶制备实验 | 第27-33页 |
·原料准备 | 第27-28页 |
·制备工艺 | 第28-33页 |
·磁触变胶的表征 | 第33-3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4-38页 |
·显微结构 | 第34-35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3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 第37-38页 |
·磁触变胶的性能实验研究 | 第38-51页 |
·磁场强度-剪切应力性能 | 第43-45页 |
·剪切速率-剪应力性能 | 第45页 |
·触变性 | 第45-46页 |
·流变性 | 第46-49页 |
·沉降稳定性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机磁耦合阻尼增效模型及理论分析 | 第53-71页 |
·引言 | 第53-55页 |
·机磁耦合阻尼增效模型建模 | 第55-56页 |
·静力分析 | 第56-66页 |
·Navier-Stokes 方程 | 第56-58页 |
·楔形挤压流速分布及阻尼力分析 | 第58-66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66-70页 |
·动力学建模 | 第67页 |
·动力仿真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机磁耦合阻尼器件的创新研究 | 第71-87页 |
·引言 | 第71页 |
·机磁耦合设计电磁学基本理论 | 第71-76页 |
·阻尼器件电磁学问题的定义 | 第71页 |
·电磁场控制方程的表述 | 第71-73页 |
·励磁线圈空间磁场计算 | 第73-76页 |
·基于圆周均布楔形工作模式创新 | 第76-79页 |
·磁触变离合器(专利公开号:CN101718312A) | 第76-78页 |
·磁触变制动器(专利公开号:CN101581345) | 第78-79页 |
·基于锥型环工作模式创新 | 第79-80页 |
·磁触变减震器 | 第79-80页 |
·磁触变胶器件的设计计算及优化方法 | 第80-86页 |
·磁触变制动器设计计算 | 第80-83页 |
·磁触变制动器优化方法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机磁耦合阻尼增效器件的仿真分析 | 第87-109页 |
·引言 | 第87页 |
·磁触变制动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87-92页 |
·磁触变制动器磁路有限元分析问题描述 | 第88-89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9-92页 |
·磁触变制动器的磁触变胶流变数值计算及分析 | 第92-108页 |
·磁触变体的仿真基本理论 | 第93-95页 |
·离散问题的有限体积法 | 第95-96页 |
·SIMPLEC 流场算法 | 第96-97页 |
·边界条件及网格生成 | 第97-98页 |
·求解结果分析 | 第98-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磁触变器件的实验研究 | 第109-125页 |
·引言 | 第109页 |
·实验设计 | 第109-112页 |
·方案设计 | 第109-110页 |
·实验装置 | 第110-112页 |
·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112-121页 |
·励磁电流-转矩特性 | 第112-113页 |
·制动转矩极限实验 | 第113-115页 |
·服役状态稳定性 | 第115-118页 |
·磁滞性 | 第118-119页 |
·热稳定性 | 第119-120页 |
·滑差功率 | 第120-121页 |
·其它应用实验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附录 | 第139-14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9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成果 | 第139-140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