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关于在我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引言第12-13页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生成第13-17页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第13-14页
 (二) 刑事和解制度产生的背景第14-17页
  1. 刑事和解的思想基础:个人本位刑法观第15-16页
  2. 刑事和解的本质精神:契约精神第16-17页
  3. 刑事和解的社会基础:当事人参与的民主第17页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内容第17-24页
 (一) 刑事和解的内涵第17-18页
 (二) 刑事和解的特征第18-22页
  1. 刑事性第18-20页
   (1) 刑事和解是处置犯罪的一种特殊方式第19页
   (2) 刑事和解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刑罚的作用和影响第19页
   (3) 刑事和解仍然是在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主导下的犯罪处置形式第19-20页
  2. 对话性第20页
  3. 宽缓性第20-21页
  4. 恢复性第21-22页
 (三) 刑事和解主要功能第22-24页
  1. 恢复社会关系第22-23页
  2. 教育和矫正功能第23页
  3. 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第23-24页
三、对刑事和解的质疑第24-27页
 (一) 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的背离第24-25页
 (二) 刑事和解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冲突第25-26页
 (三) 刑事和解制度突破了刑事诉讼的法定程序第26页
 (四) 刑事和解制度会削弱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第26-27页
 (五) 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第27页
四、刑事和解制度的前景与展望:引入与构建第27-35页
 (一)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第27-28页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第28-29页
 (三)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第29-30页
 (四)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阶段第30-31页
 (五) 刑事和解制度的启动主体第31-32页
 (六) 刑事和解的主持机关第32-33页
 (七)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模式第33-34页
  1. 受害人与加害人调解模式第33页
  2. 小组会议模式第33页
  3. 圆桌会议模式第33-34页
 (八) 刑事和解程序的终结第34-35页
结语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诉权滥用及其规制--以劳动争议诉讼为视角
下一篇:论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