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语 | 第9-10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 第一章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概述 | 第11-25页 |
| 1 禾谷孢囊线虫的分类及形态 | 第11-12页 |
| ·分类 | 第11页 |
| ·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 2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及危害 | 第12-15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 | 第12-14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 第14-15页 |
| 3 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过程 | 第15-17页 |
| ·禾谷孢囊线虫卵的孵化 | 第15-16页 |
| ·侵染循环 | 第16-17页 |
| 4 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型和品种抗病性的研究 | 第17-22页 |
| ·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型 | 第17-18页 |
| ·禾谷孢囊线虫的品种抗病性研究 | 第18-22页 |
| 5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 | 第22-25页 |
| ·检疫防传 | 第22-23页 |
| ·农业防治 | 第23-24页 |
| ·化学防治 | 第24页 |
| ·生物防治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子鉴定方法 | 第25-33页 |
| 1 蛋白质水平的鉴定 | 第25-26页 |
| ·同工酶分析 | 第25-26页 |
| ·等电点聚焦 | 第26页 |
| 2 DNA水平的鉴定 | 第26-33页 |
| ·基因组DNA基础上的分析 | 第26-28页 |
| ·线粒体DNA基础上的鉴定分析 | 第28页 |
| ·核糖体DNA基础上的鉴定分析 | 第28-33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3-57页 |
| 第一章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的初步调查 | 第35-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分布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孢囊分离方法 | 第36-37页 |
| ·孢囊中卵量统计 | 第37页 |
| 2 结果 | 第37-41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在小麦灌浆期的田间症状特点 | 第37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的发生 | 第37-39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严重程度 | 第39-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二章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43-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 ·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采集与分离 | 第44-45页 |
| ·DNA提取 | 第45-46页 |
| ·PCR扩增 | 第46页 |
| ·rDNA-ITS-RFLP | 第46-47页 |
|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rDNA-ITS的PCR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 ·rDNA-ITS-RFLP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 ·rDNA-ITS-RFLP图谱比较 | 第52页 |
| ·ITS序列分析 | 第52-55页 |
| 3 讨论 | 第55-57页 |
| 全文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