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2 理论背景 | 第13-29页 |
·韧性(resilience)概述 | 第13-16页 |
·韧性的作用机制 | 第16-20页 |
·Garmezy的理论模型 | 第16页 |
·Rutter的发展模型 | 第16-17页 |
·Kumpfer(1999)的心理韧性框架模型 | 第17页 |
·韧性的层次模型 | 第17-18页 |
·组织框架模型 | 第18页 |
·Richardson的“生物心理精神平衡模型” | 第18-19页 |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frameworkofresilienceinaction) | 第19-20页 |
·逆境应对 | 第20-22页 |
·韧性测量 | 第22-24页 |
·“接受”思想和“正念” | 第24-29页 |
3 研究目的 | 第29-31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1-41页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测量工具 | 第32-35页 |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第32-33页 |
·运动员训练韧性调查问卷 | 第33页 |
·简式韧性问卷(BRS) | 第33-34页 |
·Resilience行为改变评估问卷 | 第34页 |
·访谈大纲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 | 第35页 |
·心理干预内容 | 第35-38页 |
·韧性组干预内容 | 第35-36页 |
·佛教组干预内容 | 第36-38页 |
·对照组干预内容 | 第38页 |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本研究的期望效应的控制 | 第38-39页 |
·统计方法 | 第39-41页 |
5 结果 | 第41-49页 |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第41-43页 |
·运动员训练韧性调查问卷 | 第43-45页 |
·简式韧性量表 | 第45-46页 |
·运动员训练中韧性行为改善调查问卷(教练员部分) | 第46页 |
·教练员访谈 | 第46-47页 |
·运动员访谈 | 第47-49页 |
6 讨论 | 第49-57页 |
·实验干预的效果 | 第49-51页 |
·对《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果的讨论 | 第49页 |
·对《运动员训练韧性调查问卷》结果的讨论 | 第49-50页 |
·对《简式韧性问卷》和《运动员训练中韧性行为改善调查问卷(教练员部分)》结果的讨论 | 第50页 |
·质性检验——对半结构化访谈结果的讨论 | 第50-51页 |
·“接受”还是“改变”? | 第51-55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55-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