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权力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社会—个人三元框架分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5页
导言第15-36页
 一、 选题意义第15-19页
 二、 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第19-31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介评第19-24页
  (二) 国内有关社会权力问题理论研究的综述第24-31页
 三、 研究的路径、方法和论文基本框架第31-34页
  (一) 研究的路径、方法第31-32页
  (二) 论文框架第32-34页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34-36页
  (一) 创新之处第34-35页
  (二) 不足之处第35-36页
第一章 社会权力的理论界定与类型划分第36-71页
 一、 社会权力概念的学术回溯第36-44页
  (一) 西方学术观点第36-40页
  (二) 马克思关于社会权力的论述第40-42页
  (三) 中国学界对社会权力的理解第42-44页
 二、 社会权力概念的重新界定第44-59页
  (一) 理论前提:国家—社会—个人三元架构的生成第45-49页
  (二) 两个基本要素的界定:社会与权力第49-56页
  (三) 社会权力属性的辨析第56-59页
 三、 社会权力的学理划分第59-71页
  (一) 社会权力的主体性划分第59-62页
  (二) 社会权力的价值性划分第62-65页
  (三) 社会权力的结构性划分第65-71页
第二章 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的关系第71-116页
 一、社会权力的形成与演变第71-84页
  (一) 权力存在的正当基础:基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思考第71-76页
  (二) 社会权力的形成:诸多个人权力的联合第76-79页
  (三) 社会权力的演变:国家权力第79-84页
 二、西方的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关系的理论第84-99页
  (一) 早期立宪主义的视角第84-89页
  (二) 国家干预主义的视角第89-94页
  (三) 社会民主理论的视角第94-99页
 三、中国语境下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关系的历史考证第99-116页
  (一) 古代中国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的关系第99-105页
  (二) 近代中国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的关系第105-112页
  (三) 现代中国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个人权力的关系第112-116页
第三章 社会权力运行的学理分析第116-160页
 一、社会权力运行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民主宪政、文化多元第116-129页
  (一) 市场经济与社会权力第116-121页
  (二) 民主宪政与社会权力第121-126页
  (三) 多元文化与社会权力第126-129页
 二、社会权力运行的原则:正当性、合法性、公益性第129-146页
  (一) 正当性原则第129-135页
  (二) 合法性原则第135-140页
  (三) 公益性原则第140-146页
 三、社会权力运行的规则第146-160页
  (一) 独立与自治: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第146-151页
  (二) 竞争与合作:社会权力之间第151-155页
  (三) 交涉与互动:社会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第155-160页
第四章 社会权力的培育:基于中国现实的考量第160-208页
 一、社会权力功能的理论分析第160-174页
  (一) 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第160-165页
  (二) 社会权力对社会治理的促进第165-170页
  (三) 社会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保障第170-174页
 二、社会权力现状与作用的现实考量第174-193页
  (一) 社会权力发展现状第174-179页
  (二) 社会权力作用的现实考量第179-186页
  (三) 社会权力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186-193页
 三、社会权力培育的建设性意见第193-208页
  (一)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引领作用第193-199页
  (二)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主导地位第199-204页
  (三) 健全法律制度,提供可靠的制度环境第204-208页
第五章 社会权力的规制: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殊性第208-258页
 一、规制依据与基本立场第208-222页
  (一) 理论依据:权力属性与人性辩证思考第208-213页
  (二) 现实依据: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殊性第213-218页
  (三) 基本立场:对社会权力进行规制第218-222页
 二、对社会权力的国家法规制第222-242页
  (一) 立法是国家法规制的前提第222-226页
  (二) 行政是国家法规制的关键第226-233页
  (三) 司法是国家法规制的保障第233-242页
 三、对社会权力的社会法规制第242-258页
  (一) 法与法律多元化第242-246页
  (二) 社会法的属性与社会法规制的特殊性第246-251页
  (三) 社会法规制的中国脉象第251-258页
结论第258-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7页
附录第277-278页
后记第278-27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尊严及其实现--道德与法的双重考量
下一篇:负重跑台训练对衰老大鼠骨骼肌的作用效果及MGF基因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