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特有种五唇兰两种生态型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27页 |
| ·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态型的形成 | 第12-15页 |
| ·植物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 ·生态型的形成 | 第13-15页 |
| ·植物叶片形态与功能适应性研究 | 第15-19页 |
| ·环境对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环境因素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 第16-18页 |
| ·彩叶与绿叶的光合特性 | 第18-19页 |
|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与光合研究 | 第19-25页 |
|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 | 第19-22页 |
| ·兰科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 第22-25页 |
|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2 五唇兰两种生态型叶片解剖特性研究 | 第27-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材料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叶片的形态指标 | 第28-31页 |
| ·叶片横切面 | 第31-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叶形态 | 第33页 |
| ·叶表皮结构 | 第33页 |
| ·叶肉结构 | 第33-34页 |
| 3 五唇兰两种生态型野生植株光合生理适应性 | 第34-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 第35页 |
|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生境描述 | 第36页 |
| ·光合色素含量 | 第36页 |
| ·气体交换参数 | 第36-37页 |
| 4 五唇兰两种生态型组培植株光合特性研究 | 第37-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CO_2吸收的日动态变化测定 | 第38页 |
| ·气孔密度的测定 | 第38页 |
|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CO_2交换速率的昼夜变化 | 第38-39页 |
| ·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的昼夜变化 | 第39-41页 |
| ·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 第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碳代谢途径 | 第41-42页 |
| ·CO_2吸收速率 | 第42页 |
| ·光合色素含量 | 第42-43页 |
| 5 五唇兰两种生态型菌根化组培苗光合生理适应性 | 第43-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 ·活菌菌剂处理五唇兰组培苗 | 第45-47页 |
| ·菌的鉴定 | 第47-49页 |
| ·不同处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 第49-52页 |
| ·CO_2吸收速率夜变化 | 第52-54页 |
|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 第54-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菌的鉴定 | 第57页 |
| ·五种菌对五唇兰生长的作用 | 第57页 |
| ·光合色素 | 第57-58页 |
| ·CO_2吸收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主要问题及建议 | 第60-61页 |
| ·五唇兰最适生长条件 | 第60页 |
| ·病害研究 | 第60页 |
| ·真菌的保存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3页 |
| ·热带兰需光度的研究 | 第61页 |
| ·生态型的分类研究 | 第61页 |
| ·菌剂研究 | 第61-62页 |
| ·原生境重引入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