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0-27页 |
(一) 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 第20-22页 |
1.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 | 第20-21页 |
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 第21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21-22页 |
(二) 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 | 第22-24页 |
1.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 第22-23页 |
2.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页 |
3.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4页 |
(三) 有助于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 第24-27页 |
1. 有利于为市场提供专业技术人才 | 第24页 |
2. 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第24-25页 |
3. 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5-27页 |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4页 |
(一) 就业教育观念较传统 | 第27-29页 |
1. 注重求职教育,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第27-28页 |
2. 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提升 | 第28页 |
3. 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就业教育的创新 | 第28-29页 |
(二) 就业实践教育较薄弱 | 第29-31页 |
1. 重视理论考试,忽视学生的专业实习 | 第29-30页 |
2. 重视求职技巧,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 第30页 |
3. 重视日常事务管理,忽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30-31页 |
(三) 就业师资力量较缺乏 | 第31-34页 |
1. 关注教师的引进数量,忽视教师的知识结构 | 第31-32页 |
2. 关注教师的专业理论,忽视教师的实操能力 | 第32页 |
3. 关注教师事务性工作成果,忽视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32-34页 |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34-41页 |
(一) 就业岗位及其需求快速变化 | 第34-36页 |
1. 就业岗位快速变化 | 第34-35页 |
2. 就业岗位对技能的需求有很大变化 | 第35页 |
3. 求职者就业岗位变换频繁 | 第35-36页 |
(二) 就业教育的独立性和受重视程度不够 | 第36-38页 |
1.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 第36-37页 |
2.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 第37页 |
3. 就业指导体系缺乏保障性 | 第37-38页 |
(三) 教师的引进、培训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第38-41页 |
1. 高职院校教师引进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 第38-39页 |
2.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 第39-40页 |
3. 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 | 第40-41页 |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 | 第41-49页 |
(一)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 第41-43页 |
1. 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 第41-42页 |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2-43页 |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第43页 |
(二) 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 | 第43-46页 |
1. 联系并组织专业实习活动 | 第44页 |
2. 策划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 第44-45页 |
3. 丰富并完善实践教学活动 | 第45-46页 |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 第46-49页 |
1. 注重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 第46-47页 |
2. 注重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 第47页 |
3.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