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43页 |
·基因组水平上寻找性别决定信息的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DNA 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 | 第16-20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性别特异片段鉴定的有效技术 | 第20-21页 |
·mRNA 水平上寻找性别决定信息的研究概况 | 第21-39页 |
·性别决定基因的寻找历程 | 第21-25页 |
·鱼类性腺发育机制的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抑制性杂交技术在鱼类相关基因克隆中的研究概况 | 第30-39页 |
·EST 技术在鱼类性别发育相关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多种分子技术分离、鉴定黄河鲤性别特异片段的研究 | 第43-85页 |
·利用RAPD、SSR、ISSR 分离性别特异片段 | 第44-60页 |
·材料 | 第44-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结果 | 第53-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SSH 技术筛选、鉴定黄河鲤性别特异片段 | 第60-78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仪器设备 | 第61页 |
·试剂 | 第61页 |
·本研究常用溶液配方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9页 |
·结果 | 第69-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5页 |
·性别特异标记与单性养殖 | 第78页 |
·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与性别特异片段的鉴定 | 第78-80页 |
·关于重组及性染色体分子类型的多样性 | 第80-81页 |
·性别特异片段与性染色体识别 | 第81-82页 |
·关于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 第82-85页 |
第三章 黄河鲤性成熟期雌、雄消减cDNA 文库的构建及性别相关ESTS 分析 | 第85-141页 |
·材料 | 第86页 |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分子克隆用载体及宿主菌 | 第86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引物序列 | 第86页 |
·试验方法 | 第86-98页 |
·RNA 的提取 | 第86-87页 |
·mRNA 的分离 | 第87-88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88页 |
·cDNA 第二链的合成 | 第88-89页 |
·Rsa 1 酶切 | 第89-90页 |
·接头连接 | 第90页 |
·接头效率检测 | 第90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 | 第90-91页 |
·PCR 扩增 | 第91-92页 |
·cDNA 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92页 |
·斑点杂交筛选 | 第92页 |
·同源性比对 | 第92-93页 |
·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93-94页 |
·性别相关基因的全长扩增 | 第94-98页 |
·结果 | 第98-128页 |
·性腺总RNA 的提取 | 第98页 |
·双链cDNA 的合成及Rsa Ⅰ酶切效率检测 | 第98-99页 |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99-100页 |
·两轮PCR 扩增 | 第100-101页 |
·消减效率检测 | 第101-102页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102页 |
·候选差异克隆的筛选 | 第102-103页 |
·性腺相关ESTS 分析 | 第103-108页 |
·部分同源基因在黄河鲤精卵巢中差异表达分析 | 第108-109页 |
·Hmwt1α 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109-112页 |
·Hmwt1α 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 | 第112-115页 |
·黄河鲤HmSetd6 基因的全长克隆 | 第115-118页 |
·HmSetd6 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 | 第118-122页 |
·黄河鲤卵巢特异基因HmPsmb2 的全长克隆 | 第122-124页 |
·Psmb2 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 | 第124-127页 |
·三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成体表达模式分析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讨论 | 第129-141页 |
·雄性EST 文库相关基因功能探析 | 第130-135页 |
·雌性EST 文库相关基因功能探析 | 第135-14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143页 |
·黄河鲤性别特异片段的鉴定及功能探索 | 第141-142页 |
·黄河鲤雌、雄cDNA 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142-143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