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轻刑化的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轻刑化的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中国刑罚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一 夏商周时期的刑罚 | 第14-15页 |
二 秦汉晋时期的刑罚 | 第15-16页 |
三 隋唐至明清的刑罚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的体现 | 第17-36页 |
第一节 轻刑化的刑罚体系 | 第17-22页 |
一 变革了残酷执行方式的死刑 | 第18-19页 |
二 继承发展并完善的自由刑 | 第19-21页 |
三 财产刑和资格刑的设置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轻刑化的量刑制度 | 第22-28页 |
一 相对法定刑及酌定量刑情节的确立 | 第22-24页 |
二 刑罚轻重并存的累犯制度 | 第24页 |
三 现代但并不轻刑的自首制度 | 第24-27页 |
四 增设了缓刑制度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轻刑化的假释执行制度 | 第28-30页 |
第四节 轻刑化的重点罪名设置 | 第30-35页 |
一 杀伤罪的比较 | 第30-32页 |
二 窃盗及强盗罪的比较 | 第32-34页 |
三 奸非罪的比较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的成因 | 第36-42页 |
第一节 领事裁判权问题刺激了轻刑化的改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西方人权法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轻刑的发展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沈家本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自身思想的融合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国人深知传统刑罚制度的残酷 | 第39-40页 |
第五节 清末新政的必然结果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对《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的评价 | 第42-47页 |
第一节 《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的进步性 | 第42-44页 |
一 保留了轻刑的独特制度 | 第42-43页 |
二 减轻犯罪人的痛苦,为后世轻刑奠定了基础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大清新刑律》轻刑化的局限性 | 第44-47页 |
一 轻刑化超出了当时社会的限度 | 第44-45页 |
二 实施轻刑化的条件不具备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