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溶剂脱沥青现状及技术 | 第10-14页 |
1.2.1 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的溶剂脱沥青技术 | 第11-12页 |
1.2.3 石油大学的超临界抽提脱沥青技术 | 第12页 |
1.2.4 清华大学开发的溶剂脱沥青高效萃取塔技术 | 第12-14页 |
1.3 国外溶剂脱沥青现状及技术 | 第14-16页 |
1.3.1 现状 | 第14页 |
1.3.2 ROSE工艺技术 | 第14-15页 |
1.3.3 Demex工艺技术 | 第15页 |
1.3.4 溶剂脱沥青工艺技术(LEDA) | 第15页 |
1.3.5 Solvahl技术 | 第15-16页 |
1.4 溶剂脱沥青技术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1 广泛使用混合C4等重溶剂 | 第16页 |
1.4.2 使用完善的组合工艺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溶剂脱沥青技术比选 | 第19-26页 |
2.1 克石化公司溶剂脱沥青装置现状 | 第19页 |
2.2 ROSE(渣油超临界溶剂脱沥青)技术 | 第19-20页 |
2.3 Demex技术 | 第20页 |
2.4 ROSE工艺技术和DEMEX工艺技术比较 | 第20-23页 |
2.4.1 工艺比较 | 第20-22页 |
2.4.2 综合能耗比较 | 第22-23页 |
2.4.3 广州石化引进ROSE技术的使用情况 | 第23页 |
2.5 ROSE工艺技术的选取 | 第23-26页 |
2.5.1 ROSE工艺技术简易流程图 | 第23-24页 |
2.5.2 ROSE工艺的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2.5.3 ROSE技术的选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ROSE技术在溶剂脱沥青装置的应用 | 第26-34页 |
3.1 ROSE技术的特点 | 第26-28页 |
3.2 ROSE技术实施后效果 | 第28-34页 |
3.2.1 主要操作参数对比 | 第28-29页 |
3.2.2 装置能耗 | 第29-30页 |
3.2.3 溶剂消耗 | 第30页 |
3.2.4 轻脱油收率 | 第30-32页 |
3.2.5 脱沥青油收率 | 第32-33页 |
3.2.6 脱沥青油质量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溶剂脱沥青装置的标定 | 第34-43页 |
4.1 目的 | 第34页 |
4.2 标定条件 | 第34页 |
4.3 工艺标定部分 | 第34-35页 |
4.3.1 加工量、产品量及收率标定 | 第34页 |
4.3.2 溶剂、消泡剂消耗 | 第34-35页 |
4.3.3 各单项能耗标定 | 第35页 |
4.4 设备标定部分 | 第35-41页 |
4.4.1 机、泵设备核算 | 第35-37页 |
4.4.2 热交换器设备核算 | 第37-38页 |
4.4.3 导热油加热炉设备核算 | 第38-39页 |
4.4.4 塔设备核算 | 第39-41页 |
4.5 标定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5.1 工艺方面分析 | 第41页 |
4.5.2 设备方面分析 | 第41-42页 |
4.5.3 消耗方面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五章 ROSE技术在溶剂脱沥青装置的优化 | 第43-60页 |
5.1 装置能耗优化分析 | 第43-44页 |
5.1.1 新水 | 第43-44页 |
5.1.2 循环水 | 第44页 |
5.1.3 电 | 第44页 |
5.1.4 10公斤蒸汽 | 第44页 |
5.1.5 工艺燃料 | 第44页 |
5.2 优化节能技措的实施及效果 | 第44-55页 |
5.2.1 将高压电机更换为低压电机,并增加变频 | 第44-45页 |
5.2.2 鼓引风机加装变频 | 第45页 |
5.2.3 采取先进的超临界回收技术 | 第45-46页 |
5.2.4 沥青系统加入消泡剂 | 第46-48页 |
5.2.5 中压系统增设溶剂闪蒸回收 | 第48页 |
5.2.6 中压空冷增加柴油冲洗流程 | 第48-50页 |
5.2.7 加热炉节能技术改造 | 第50-54页 |
5.2.8 装置增加高压空冷优化冷却系统 | 第54页 |
5.2.9 优化更换沥青闪蒸罐 | 第54-55页 |
5.3 装置适应性优化调整 | 第55-57页 |
5.4 装置优化后的节能效果 | 第57-58页 |
5.5 装置优化后的平稳效果 | 第58-60页 |
5.5.1 Ⅱ套丙烷装置 | 第58页 |
5.5.2 Ⅲ套丙烷装置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