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4页
    1.3 相关研究发展现状第14-17页
        1.3.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第14-15页
        1.3.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发展基本状况第15-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7页
        1.4.2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第17页
        1.4.3 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第17页
        1.4.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第17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9-31页
    2.1 相关理论第19-20页
        2.1.1 物业第19页
        2.1.2 物业管理第19页
        2.1.3 高校物业管理第19-20页
        2.1.4 高校物业管理和普通物业管理的联系第20页
        2.1.5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和普通物业管理的不同第20页
    2.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现状第20-24页
        2.2.1 高校物业管理的市场分析第20-22页
        2.2.2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的内涵第22-23页
        2.2.3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第23-24页
    2.3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4-26页
        2.3.1 高校物业面临的“三大矛盾”第24-25页
        2.3.2 存在问题第25页
        2.3.3 问题的成因第25-26页
    2.4 沈阳建筑大学后勤物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6-30页
        2.4.1 基本情况第26-27页
        2.4.2 经营情况第27页
        2.4.3 存在困难第27-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国外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第31-35页
    3.1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第31-32页
        3.1.1 直接参与模式第31页
        3.1.2 专门机构负责模式第31-32页
        3.1.3 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模式第32页
    3.2 国外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主要特点第32-33页
        3.2.1 高校关注度较高第32页
        3.2.2 多元化的经营方式第32页
        3.2.3 较高程度的社会化第32页
        3.2.4 公益性和市场性兼顾第32-33页
        3.2.5 突出特色化建设第33页
        3.2.6 实现全员参与第33页
    3.3 国外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模式设计第35-49页
    4.1 物业管理服务的基本任务划分第35-36页
        4.1.1 运行保障物业(学校楼宇和校园物业)第35页
        4.1.2 学生生活物业(大学生生活服务保障)第35页
        4.1.3 基本建设和物质供应第35-36页
    4.2 物业管理基本框架第36页
        4.2.1 学校第36页
        4.2.2 服务组织第36页
    4.3 运作模式第36-41页
        4.3.1 学生生活服务中心—非营利机构第36-39页
        4.3.2 校园物业管理—企业化运作第39-41页
    4.4 建筑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第41-43页
        4.4.1 改革后勤运行机制和体制第41-42页
        4.4.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第42页
        4.4.3 加强标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第42-43页
    4.5 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第43-48页
        4.5.1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念第43-44页
        4.5.2 质量管理体系原理第44-45页
        4.5.3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第45页
        4.5.4 沈阳建筑大学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案例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模式运行的主要保障措施第49-53页
    5.1 组织保障第49-51页
        5.1.1 行业协会的构成与形式第49-50页
        5.1.2 行业协会作用第50-51页
    5.2 制度保障体系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21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机制及他汀干预作用
下一篇:基于可拓学的既有混凝土桥梁可靠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