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泰国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关于《体验汉语》(高中)和《HSK标准教程1》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四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体验汉语1》(高中)与《HSK标准教程1》整体设计比较 | 第19-22页 |
第一节 教材编写理念 | 第19页 |
第二节 教材编写目的和原则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教材编写体例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体验汉语1》(高中)与《HSK标准教程1》语言要素比较 | 第22-46页 |
第一节 语音 | 第22-27页 |
一 语音内容及分布 | 第22-25页 |
二 语音的编排形式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生词 | 第27-38页 |
一 生词数量 | 第27-30页 |
二 生词等级 | 第30-35页 |
三 词性标注 | 第35-36页 |
四 词汇释义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语法 | 第38-44页 |
一 语法项目的数量 | 第38-39页 |
二 语法项目的编排形式 | 第39-42页 |
三 语法项目的解释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体验汉语1》(高中)与《HSK标准教程1》课文练习比较 | 第46-58页 |
第一节 课文 | 第46-52页 |
一 课文的话题和体裁 | 第46-48页 |
二 课文的编排形式 | 第48页 |
三 课文的难易度 | 第48-52页 |
第二节 练习 | 第52-56页 |
一 练习的题量 | 第53页 |
二 练习的题型 | 第53-5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体验汉语1》(高中)与《HSK标准教程1》文化因素比较 | 第58-65页 |
第一节 文化内容的选取 | 第58-61页 |
一 称呼语 | 第58-59页 |
二 问候与道别 | 第59页 |
三 道谢与道歉 | 第59-60页 |
四 敬语与谦辞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文化因素的呈现方式 | 第61-64页 |
一 文化专题介绍 | 第61-62页 |
二 通过词汇呈现 | 第62-63页 |
三 通过图片呈现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对《体验汉语1》(高中)与《HSK标准教程1》的评价及建议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对《体验汉语1》(高中)和《HSK标准教程1》的总体评价 | 第65-68页 |
一 《体验汉语1》(高中)的优点 | 第65-66页 |
二 《HSK标准教程1》的优点 | 第66-67页 |
三 《体验汉语1》(高中)的缺点 | 第67-68页 |
四 《HSK标准教程1》的缺点 | 第68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 第68-72页 |
第三节 对《体验汉语1》(高中)的教学建议 | 第72-74页 |
第四节 对《HSK标准教程1》的教学建议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