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一.绪论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2.1 框架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 1.2.1.1 框架理论的来源和内涵 | 第13-15页 | 
| 1.2.1.2 新闻框架分析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2 媒介形象研究 | 第16-17页 | 
| 1.2.2.1 媒介形象的内涵 | 第16页 | 
| 1.2.2.2 媒介形象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1.2.3 媒介形象研究与新闻框架 | 第17-18页 | 
| 1.2.4 留学生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1.2.5 社会性别研究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 | 第19-21页 | 
|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 | 第21-27页 | 
| 2.1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 2.1.1 研究问题 | 第21页 | 
| 2.1.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2.1.3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 2.2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 2.2.1 概念界定 | 第23页 | 
| 2.2.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23-25页 | 
| 2.2.3 类目建构及编码设计 | 第25页 | 
| 2.2.4 信度检验 | 第25-27页 | 
| 三.中国留学生报道相关数据分析 | 第27-42页 | 
| 3.1 国际媒体报道情况综述 | 第27页 | 
| 3.2 中国留学生相关报道的多层次框架分析 | 第27-42页 | 
| 3.2.1 高层次框架——报道主题分析 | 第27-30页 | 
| 3.2.2 中层次框架——报道中的叙事分析 | 第30-38页 | 
| 3.2.2.1 角色身份 | 第30-32页 | 
| 3.2.2.2 指代的对象 | 第32-34页 | 
| 3.2.2.3 形象性质 | 第34-35页 | 
| 3.2.2.4 消息来源 | 第35-36页 | 
| 3.2.2.5 性别提示 | 第36-38页 | 
| 3.2.3 低层次框架——报道中的修辞分析 | 第38-42页 | 
| 3.2.3.1 报道态度 | 第38-39页 | 
| 3.2.3.2 高频词提取分析 | 第39-42页 | 
| 四.各国媒体报道中留学生形象的呈现和新闻框架 | 第42-58页 | 
| 4.1 美国:女性“受害者”和男性“犯罪者” | 第42-45页 | 
| 4.2 英国:与美国相似的女性“受害者”报道 | 第45-48页 | 
| 4.3 澳大利亚:异于他国的对留学生及中国的批判 | 第48-52页 | 
| 4.4 日本:关注社会生活 | 第52-55页 | 
| 4.5 研究总结 | 第55-58页 | 
| 4.5.1 中国留学生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媒介形象综述 | 第55-56页 | 
| 4.5.2 国际媒体报道框架:对遇害事件的高关注度与不同性别间的差异 | 第56-58页 | 
| 五.讨论 | 第58-60页 | 
| 六.结论、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1:编码表 | 第64-66页 | 
| 附录2:编码指南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