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金属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说明第13-15页
第1章 引言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锂金属电池简介第16-20页
        1.2.1 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7页
        1.2.2 锂金属电池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锂金属电极/电解质界面概述第20-23页
        1.3.1 锂枝晶生长第20-22页
        1.3.2 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第22-23页
    1.4 锂金属电极/电解质界面研究现状第23-27页
        1.4.1 锂金属负极修饰第24页
        1.4.2 电解质优化与改性第24-26页
        1.4.3 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第26-27页
    1.5 第一性原理在锂电池中的应用第27-28页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1.6.1 研究目的第28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2章 计算理论基础及软件简介第31-43页
    2.1 第一性原理第31页
    2.2 多粒子体系近似方法第31-34页
        2.2.1 非相对论近似第32页
        2.2.2 绝热近似第32-33页
        2.2.3 Hartree-Fock近似第33-34页
    2.3 密度泛函理论第34-39页
        2.3.1 Thomas-Fermi模型第35页
        2.3.2 Hohenberg-Kohn定理第35-36页
        2.3.3 Kohn-Sham方程第36-37页
        2.3.4 交换关联泛函第37-39页
    2.4 赝势第39-41页
        2.4.1 超软赝势(USPP)第39-40页
        2.4.2 投影缀加平面波赝势(PAW)第40-41页
    2.5 计算相关软件介绍第41-43页
第3章 Li与LiF表面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第43-59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第44-45页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5-57页
        3.3.1 计算参数确定第45-47页
        3.3.2 体相结构第47-48页
        3.3.3 表面模型第48-50页
        3.3.4 电子结构第50-52页
        3.3.5 Li在锂金属表面的吸附第52-53页
        3.3.6 Li在LiF表面的吸附第53-54页
        3.3.7 Li~+在LiF体相中的迁移第54-57页
    3.4 本章总结第57-59页
第4章 Li金属电极/LiF界面模型构建及性质研究第59-71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计算参数与方法第59-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4.3.1 界面模型第60-61页
        4.3.2 电子性质第61-67页
        4.3.3 Li~+在界面的迁移第67-69页
    4.4 本章总结第69-7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5页
    5.1 结论第71-73页
    5.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附录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下一篇:三元硫属化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