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概述 | 第14-21页 |
1.1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概念及其辨析 | 第14-17页 |
1.1.1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概念 | 第14-15页 |
1.1.2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与传统敲诈勒索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7页 |
1.2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特征分析 | 第17-19页 |
1.2.1 犯罪手段呈现高技术性与低门槛性的两极化特征 | 第17页 |
1.2.2 犯罪活动呈现跨国性特征 | 第17-18页 |
1.2.3 犯罪产业链社工类特征与技术类特征相融合 | 第18页 |
1.2.4 涉案金额“小额多笔”、“大额反复”现象突出 | 第18-19页 |
1.2.5 犯罪黑数大 | 第19页 |
1.3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19-21页 |
1.3.1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可能触犯的罪名 | 第19-20页 |
1.3.2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一般认定规则 | 第20-21页 |
2 网络敲诈勒索常见犯罪手段剖析 | 第21-33页 |
2.1 以瑕疵网络交易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 | 第21-23页 |
2.1.1 通过恶意购买进行敲诈勒索 | 第21-22页 |
2.1.2 通过恶意差评进行敲诈勒索 | 第22-23页 |
2.1.3 通过恶意投诉进行敲诈勒索 | 第23页 |
2.2 以黑客技术攻击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 | 第23-31页 |
2.2.1 通过DDoS攻击进行敲诈勒索 | 第23-24页 |
2.2.2 通过恶意轰炸进行敲诈勒索 | 第24-26页 |
2.2.3 通过恶意绑架进行敲诈勒索 | 第26-31页 |
2.3 以公民个人信息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 | 第31-33页 |
2.3.1 通过威胁发布或“利诱”删除相关信息进行敲诈勒索 | 第31-32页 |
2.3.2 通过获取的公民个人其他深度信息进行敲诈勒索 | 第32-33页 |
3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侦查困境分析 | 第33-46页 |
3.1 案件侦查程序启动难 | 第33-37页 |
3.1.1 被害人有案不报 | 第33-34页 |
3.1.2 被害人报案难立 | 第34-35页 |
3.1.3 侦查机关立而不侦 | 第35页 |
3.1.4 侦查机关地域管辖与职能管辖不明确 | 第35-37页 |
3.2 查缉犯罪嫌疑人难 | 第37-38页 |
3.2.1 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难 | 第37-38页 |
3.2.2 抓获犯罪嫌疑人难 | 第38页 |
3.3 犯罪嫌疑人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认定难 | 第38-40页 |
3.3.1 证明犯罪行为发生的电子数据取证难 | 第39页 |
3.3.2 侦查人员忽略传统形式的证据,证据收集不全面 | 第39页 |
3.3.3 电子数据关联性认定难 | 第39-40页 |
3.4 侦查协作机制的构建不完善 | 第40-43页 |
3.4.1 侦查机关内部各警种以及跨区域协作存在壁垒 | 第40-42页 |
3.4.2 侦查机关与其他社会部门侦查协作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3.4.3 国际警务协作机制尚未成熟构建 | 第43页 |
3.5 网络犯罪侦查队伍建设滞后 | 第43-46页 |
3.5.1 网络犯罪侦查队伍规模化建设不足 | 第43-44页 |
3.5.2 网络犯罪侦查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足 | 第44-46页 |
4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侦查方法构建 | 第46-57页 |
4.1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常规侦查方法 | 第46-51页 |
4.1.1 “案-数-人”模式下查缉犯罪嫌疑人 | 第46-48页 |
4.1.2 “案-数-案”模式下进行并案侦查 | 第48-49页 |
4.1.3 指导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沟通过程以获取更多案件线索 | 第49-50页 |
4.1.4 及时固定犯罪实施相关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 | 第50-51页 |
4.2 以瑕疵网络交易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侦查重点 | 第51-52页 |
4.2.1 加强与电商平台的联系,及时发现案件 | 第51-52页 |
4.2.2 打击买卖淘宝、支付宝、QQ等账号、电话卡、银行卡等黑色产业链 | 第52页 |
4.2.3 化装侦查,打击团伙犯罪行为 | 第52页 |
4.3 以黑客技术攻击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侦查重点 | 第52-55页 |
4.3.1 及时开展侦查专项行动 | 第52-53页 |
4.3.2 对黑客技术攻击黑色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 | 第53-55页 |
4.4 以公民个人信息为载体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侦查重点 | 第55-57页 |
4.4.1 加强对信息发布平台的监控力度,做到及时打击 | 第55页 |
4.4.2 源头治理,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中发现侦查线索 | 第55-57页 |
5 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侦查机制完善 | 第57-68页 |
5.1 推动案件侦查程序的启动 | 第57-61页 |
5.1.1 完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管辖制度 | 第57-58页 |
5.1.2 建立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统一受案平台 | 第58-61页 |
5.1.3 侦查人员树立本质思维,减少畏难情绪 | 第61页 |
5.2 完善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侦查协作机制 | 第61-63页 |
5.2.1 建立网上协作平台,实现案件信息的快速流通与共享 | 第61-62页 |
5.2.2 以政策为依托,统一协作程序 | 第62页 |
5.2.3 建立侦查协作考核机制,提高协作积极性 | 第62-63页 |
5.2.4 加强国际警务合作,打击跨国网络敲诈勒索犯罪 | 第63页 |
5.3 建设网络犯罪案件专业侦查队伍 | 第63-68页 |
5.3.1 网络犯罪案件专业侦查队伍的规模化建设 | 第64-65页 |
5.3.2 网络犯罪案件专业侦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A 针对网安民警关于网络敲诈勒索犯罪案件的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