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网滑动电接触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滑动电接触磨损特性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载流摩擦磨损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2. 电接触理论概述 | 第22-35页 |
·电接触理论 | 第22-25页 |
·电接触理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电接触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电接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 第25-28页 |
·电接触学科的形成 | 第25页 |
·电接触学科的发展 | 第25-27页 |
·我国电接触学科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滑动电接触理论 | 第28-34页 |
·滑动电接触 | 第28-29页 |
·滑动接触的磨损过程. | 第29-30页 |
·滑动电接触中的磨损对接触电阻和摩擦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滑动电接触元件的润滑问题 | 第31-32页 |
·石墨润滑状态下的滑动电接触理论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弓网系统 | 第35-64页 |
·电力机车与接触网 | 第35-36页 |
·接触网导线与受电弓滑板 | 第36-39页 |
·接触网导线 | 第36-37页 |
·受电弓滑板 | 第37-39页 |
·受电弓与接触导线相互作用的模型 | 第39-45页 |
·物理模型 | 第41-43页 |
·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45-48页 |
·接触网的力学模型 | 第45-46页 |
·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6-47页 |
·弓—网耦合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第47-48页 |
·弓网系统中影响高速受流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弓网的滑动电接触原理 | 第53-58页 |
·微观接触形态 | 第53-54页 |
·电流的传导方式 | 第54-55页 |
·弓网系统的接触电阻 | 第55-57页 |
·滑动电接触表面的温升 | 第57-58页 |
·机械和强电流综合作用下的摩擦磨损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滑动电接触磨擦磨损实验机的研制 | 第64-101页 |
·滑动电接触实验机的发展状况 | 第64-66页 |
·实验机机械结构设计 | 第66-76页 |
·底座结构设计 | 第68-69页 |
·转动盘与主轴结构设计 | 第69-71页 |
·移动台结构设计 | 第71-74页 |
·其它部分设计 | 第74-76页 |
·实验机主控制电路设计 | 第76-81页 |
·变频器的选择及其控制电路设计 | 第77-79页 |
·大电流发生器的选择及其控制电路设计 | 第79-80页 |
·控制箱设计 | 第80-81页 |
·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第81-91页 |
·实验参数的测量 | 第81-85页 |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 第85-91页 |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91-96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91页 |
·初始化子程序设计 | 第91-92页 |
·转矩捕捉子程序设计 | 第92-93页 |
·转速捕捉子程序设计 | 第93页 |
·A/D 采样子程序设计 | 第93-94页 |
·计数单元子程序设计 | 第94-95页 |
·USART0 接受子程序设计 | 第95页 |
·LCD 子程序设计 | 第95-96页 |
·串行通讯子程序设计 | 第96页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96-98页 |
·信号处理过程的抗干扰措施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滑动电接触磨擦磨损行为的实验研究 | 第101-135页 |
·实验方案 | 第101-104页 |
·滑动电接触特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磨耗稳定态与载流稳定性研究. | 第102-10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5-133页 |
·滑动电接触特性 | 第105-113页 |
·影响滑动电接触摩擦磨损的因素比较 | 第113-122页 |
·强电流对滑动电接触摩擦磨损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磨耗稳定态与载流稳定性研究 | 第126-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150页 |
查新结论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