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59页 |
1.1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概述 | 第17-33页 |
1.1.1 环糊精的结构性质研究 | 第17-19页 |
1.1.2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 第19-26页 |
1.1.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研究 | 第26-30页 |
1.1.4 环糊精的药物制剂研究应用 | 第30-33页 |
1.2 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33-50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33-35页 |
1.2.2 VEGF及其受体VEGFR-2概述 | 第35-39页 |
1.2.3 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种类研究进展 | 第39-49页 |
1.2.4 小结 | 第49-50页 |
1.3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第二章 铂族金属配合物与环糊精的分子识别行为研究 | 第59-109页 |
2.1 引言 | 第59-60页 |
2.1.1 铂族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简介 | 第59页 |
2.1.2 临床研究应用的重要铂配合药物 | 第59-60页 |
2.2 研究设想 | 第60-61页 |
2.3 赛特铂与环糊精的分子识别研究 | 第61-87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2.3.2 结果与讨论 | 第67-86页 |
2.3.3 本节小结 | 第86-87页 |
2.4 甲啶铂与环糊精的分子识别研究 | 第87-102页 |
2.4.1 实验部分 | 第88页 |
2.4.2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2页 |
2.4.3 本节小结 | 第102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第三章 黄酮类化合物漆黄素与环糊精的分子识别行为研究 | 第109-137页 |
3.1 引言 | 第109-112页 |
3.1.1 漆黄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0-112页 |
3.2 选题意义 | 第112-113页 |
3.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13-115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113页 |
3.3.2 漆黄素/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113-114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3.3.4 其他实验方法 | 第11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9页 |
3.4.1 核磁~1H and 2D NMR分析 | 第115-118页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118-119页 |
3.4.3 相溶解度及Job曲线分析 | 第119-120页 |
3.4.4 FT-IR分析 | 第120-122页 |
3.4.5 XR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分析 | 第122-123页 |
3.4.6 DSC和TG分析 | 第123-125页 |
3.4.7 ESI-mass spectrometry分析 | 第125-126页 |
3.4.8 分子模拟分析 | 第126-127页 |
3.4.9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第127-128页 |
3.4.10 溶解度实验 | 第128-1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9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第四章 虎杖苷与环糊精的动力学分子识别行为研究 | 第137-175页 |
4.1 引言 | 第137-140页 |
4.1.1 分子模拟方法简述 | 第137-139页 |
4.1.2 虎杖苷研究概述 | 第139-140页 |
4.2 选题意义 | 第140-142页 |
4.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42-144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142页 |
4.3.2 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142-143页 |
4.3.3 理论计算 | 第143-144页 |
4.3.4 其他实验方法 | 第1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63页 |
4.4.1 核磁~1H and 2D NMR分析 | 第144-147页 |
4.4.2 相溶解度及Job曲线分析 | 第147-149页 |
4.4.3 分子动力学分析 | 第149-151页 |
4.4.4 聚类分析 | 第151-152页 |
4.4.5 H-Bond分析 | 第152-153页 |
4.4.6 理论计算分析 | 第153-156页 |
4.4.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156-157页 |
4.4.8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第157-159页 |
4.4.9 FT-IR分析 | 第159-161页 |
4.4.10 ESI-mass spectrometry分析 | 第161-162页 |
4.4.11 DSC和TG分析 | 第162-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164-175页 |
第五章 2-酰肼取代吲哚类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 | 第175-203页 |
5.1 引言 | 第175-177页 |
5.2 研究设想 | 第177页 |
5.3 实验内容与结果讨论 | 第177-188页 |
5.3.1 酰肼吲哚VEGFR-2化合物合成 | 第177-181页 |
5.3.2 活性实验方法 | 第181页 |
5.3.3 活性实验结果 | 第181-184页 |
5.3.4 具有VEGFR-2抑制活性的候选化合物-21f活性研究 | 第184-1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8-189页 |
5.5 化合物实验数据 | 第189-200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200-203页 |
第六章 4-苯甲酰胺类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 | 第203-231页 |
6.1 引言 | 第203-205页 |
6.2 研究设想 | 第205页 |
6.3 实验内容与结果讨论 | 第205-215页 |
6.3.1 苯甲酰胺类VEGFR-2化合物合成 | 第205-210页 |
6.3.2 活性实验方法 | 第210页 |
6.3.3 活性实验结果 | 第210-2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15页 |
6.5 化合物实验数据 | 第215-228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228-23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231-233页 |
附录 | 第233-241页 |
博士期间成果 | 第241-245页 |
一、SCI论文发表情况 | 第241-242页 |
二、学术会议论文 | 第242-243页 |
三、主持基金项目 | 第243页 |
四、参与基金项目 | 第243页 |
五、专利 | 第243-245页 |
致谢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