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4-5页 |
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 | 第15-28页 |
1.2.1 国外绿道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绿道规划实践 | 第16-19页 |
1.2.3 国外绿道理论研究及实践对本文的启示 | 第19-20页 |
1.2.4 国内绿道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5 国内绿道规划实践 | 第22-28页 |
1.2.6 国内绿道理论研究及实践对本文的启示 | 第28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8-31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 | 第34-50页 |
2.1 绿道及绿道网络 | 第34-39页 |
2.1.1 概念 | 第34-36页 |
2.1.2 绿道网络构成 | 第36-37页 |
2.1.3 绿道网络分级及分类 | 第37-38页 |
2.1.4 绿道网络功能 | 第38-39页 |
2.2 全域旅游 | 第39-43页 |
2.2.1 全域旅游概念 | 第40页 |
2.2.2 全域旅游内涵核心 | 第40-41页 |
2.2.3 全域旅游战略体系 | 第41-43页 |
2.3 全域旅游与绿道的联系 | 第43-48页 |
2.3.1 全域旅游与绿道的内在关联性 | 第43-45页 |
2.3.2 绿道网络建设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45-47页 |
2.3.3 全域旅游背景下绿道网络的新特点 | 第47-48页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第48-50页 |
2.3.1 景观生态学 | 第48页 |
2.3.2 景观连接度理论 | 第48页 |
2.3.3 需求层级理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 第50-74页 |
3.1 北镇市概况 | 第50-52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50-51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51页 |
3.1.3 区位分析 | 第51页 |
3.1.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1-52页 |
3.1.5 旅游业发展分析 | 第52页 |
3.2 北镇市旅游资源分类 | 第52-56页 |
3.2.1 旅游资源概述 | 第52-54页 |
3.2.2 旅游资源普查 | 第54-55页 |
3.2.3 分类的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3.3 北镇市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第56-64页 |
3.3.1 评价目的及原则 | 第56-57页 |
3.3.2 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58页 |
3.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58-59页 |
3.3.4 资源总体评价 | 第59-62页 |
3.3.5 单体评价 | 第62-64页 |
3.4 北镇市旅游资源分析 | 第64-72页 |
3.4.1 与周边旅游资源竞合分析 | 第64-69页 |
3.4.2 北镇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第69-70页 |
3.4.3 SWOT分析 | 第70-72页 |
3.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体系 | 第74-112页 |
4.1 相关规划解读 | 第74-77页 |
4.1.1 北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 第74-75页 |
4.1.2 辽宁省北镇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 | 第75-77页 |
4.2 北镇市域绿道网络构建目标及原则 | 第77-78页 |
4.2.1 绿道网络构建目标 | 第77-78页 |
4.2.2 绿道网络构建原则 | 第78页 |
4.3 北镇市域网络适宜性分析 | 第78-108页 |
4.3.1 构建方法及评价因子选取 | 第78-80页 |
4.3.2 因子权重确定 | 第80-82页 |
4.3.3 利用GIS进行适宜性分析 | 第82-101页 |
4.3.4 利用GIS综合叠加分析 | 第101-102页 |
4.3.5 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102-106页 |
4.3.6 现状潜力绿道分析 | 第106-108页 |
4.4 市域绿道网络布局架构 | 第108-112页 |
4.4.1 利用网络分析法构建方案 | 第108-109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4.4.3 北镇市域绿道网络体系结构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域绿道网络规划策略 | 第112-124页 |
5.1 空间规划策略 | 第112-115页 |
5.1.1 空间布局 | 第112-113页 |
5.1.2 等级结构 | 第113-114页 |
5.1.3 分类分段 | 第114-115页 |
5.2 产业发展策略 | 第115-118页 |
5.2.1 促进产业融合 | 第115-116页 |
5.2.2 打造主题绿道 | 第116页 |
5.2.3 构建产品体系 | 第116-118页 |
5.3 慢行系统规划策略 | 第118-120页 |
5.3.1 满足使用需求 | 第118-119页 |
5.3.2 强化出行引导 | 第119-120页 |
5.3.3 整合空间利用 | 第120页 |
5.4 景观规划策略 | 第120-124页 |
5.4.1 植物配置 | 第120-121页 |
5.4.2 河流湿地修复 | 第121页 |
5.4.3 地形塑造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4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4-12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