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丹东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1.1 丹东市旅游产业发展第12页
        1.1.2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国外相关的研究与趋势第14-15页
        1.3.1 国内国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研究第14页
        1.3.2 国内外就旅游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对象与范畴第15-16页
        1.4.1 旅游产业第15页
        1.4.2 城市空间结构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6-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页
        1.5.2 研究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第18-23页
    2.1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第18-19页
    2.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第19-20页
    2.3 产城融合第20页
    2.4 卫星城理论第20-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三章 丹东旅游产业及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第23-30页
    3.1 丹东城市概况第23-24页
        3.1.1 经济与产业情况第23页
        3.1.2 城市发展定位第23-24页
    3.2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第24-27页
        3.2.1 旅游资源情况及评价第24页
        3.2.2 旅游客源及收益情况第24-26页
        3.2.3 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情况第26-27页
    3.3 丹东现状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第27-29页
        3.3.1 老城区密度大,绿地率低第27-28页
        3.3.2 新城区功能发展不完善,优势未体现第28页
        3.3.3 旅游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制约产业发展第28-29页
        3.3.4 道路窄、停车难,旅游交通环节薄弱第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对空间结构的需求研究第30-39页
    4.1 丹东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力分析第30-34页
        4.1.1 丹东旅游产业的特点第30-32页
        4.1.2 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32-34页
    4.2 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第34-35页
        4.2.1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第34页
        4.2.2 旅游产业形象定位第34页
        4.2.3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第34-35页
    4.3 旅游产业发展对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需求第35-38页
        4.3.1 空间布局应保障产城发展的协调性第35-36页
        4.3.2 道路交通应保障旅游交通的便捷性第36-37页
        4.3.3 生态建设应保障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第37-38页
        4.3.4 防灾体系应保障边境旅游的安全性第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丹东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第39-50页
    5.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39-42页
        5.1.1 疏解城市密度第39页
        5.1.2 调整空间形态第39-40页
        5.1.3 打造景观特色空间第40-41页
        5.1.4 确定服务中心选址第41-42页
    5.2 加强道路交通体系第42-46页
        5.2.1 完善城市路网第42-43页
        5.2.2 发展公共交通第43-44页
        5.2.3 建设景观道路第44-45页
        5.2.4 打造特色交通第45-46页
    5.3 增添生态保护措施第46-47页
    5.4 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第47-48页
    5.5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第48-49页
        5.5.1 强化政府职能第48页
        5.5.2 完善规划及政策第48-49页
    5.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结语第50-52页
    6.1 基本结论第50页
    6.2 主要创新第50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50-52页
        6.3.1 研究不足第50-51页
        6.3.2 研究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事件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纳米金石墨烯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赤藓红检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