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传统孝文化的界定、内容及特点 | 第17-22页 |
2.1.1 传统孝文化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2 传统孝文化的内容 | 第18-20页 |
2.1.3 传统孝文化的特点 | 第20-21页 |
2.1.4 传统孝文化的语境更新 | 第21-22页 |
2.2 传统孝文化与高校德育的融合 | 第22-23页 |
2.2.1 对两者经验、背景与核心旨归进行研究 | 第22-23页 |
2.2.2 对现实要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 第23页 |
2.2.3 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共享机制 | 第23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2 灌输理论 | 第24页 |
2.3.3 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24-25页 |
3 高校孝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5-38页 |
3.1 问卷设计、发放与实施情况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现状 | 第26-36页 |
3.2.1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积极表现 | 第26-34页 |
3.2.2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消极表现 | 第34-36页 |
3.3 孝文化教育消极表现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3.3.1 高校没有发挥好对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36页 |
3.3.2 社会没有发挥好对孝文化教育的宣传引领作用 | 第36-37页 |
3.3.3 家庭没有发挥好对孝文化教育的固本强基作用 | 第37-38页 |
4 传统孝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多重建构 | 第38-42页 |
4.1 多重主体的有效协同 | 第38-39页 |
4.1.1 高校主体层次的协同 | 第38页 |
4.1.2 教师主体层次的协同 | 第38-39页 |
4.1.3 学生主体层次的协同 | 第39页 |
4.2 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4.2.1 传统孝文化内容的整合 | 第39页 |
4.2.2 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39-40页 |
4.3 保障通畅的传输渠道 | 第40页 |
4.3.1 传输渠道的创新层面 | 第40页 |
4.3.2 传输渠道的操作层面 | 第40页 |
4.4 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 | 第40-42页 |
4.4.1 优化传统的反馈机制 | 第40-41页 |
4.4.2 推动多重的反馈机制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