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肠舒安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1页
对象与方法第11-19页
    1 研究对象第11-14页
        1.1 病例来源第11页
        1.2 诊断标准第11-14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1-12页
            1.2.2 疾病评估第12-13页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第13-14页
        1.3 病例选择标准第14页
            1.3.1 病例纳入标准第14页
            1.3.2 病例排除标准第14页
            1.3.3 病例剔除标准第14页
    2 研究方法第14-19页
        2.1 分组方法第14-15页
        2.2 治疗方法第15页
            2.2.1 一般治疗第15页
            2.2.2 试验组用药第15页
            2.2.3 对照组用药第15页
        2.3 疗程第15页
        2.4 观察指标第15-16页
            2.4.1 安全性指标第15页
            2.4.2 疗效性指标第15-16页
        2.5 疗效判定标准第16-18页
            2.5.1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第16页
            2.5.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第16-17页
            2.5.3 结肠镜黏膜病变评价标准第17-18页
        2.6 统计学方法第18-19页
结果第19-26页
    1 基线资料比较第19-20页
    2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第20-21页
    3 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比较第21页
    4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第21-22页
    5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第22-24页
        5.1 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第22页
        5.2 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第22-23页
        5.3 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第23-24页
    6 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比较第24页
    7 结肠镜下黏膜愈合情况比较第24-25页
        7.1 内镜应答情况比较第24页
        7.2 黏膜愈合情况比较第24-25页
    8 治疗后随访两个月复发情况比较第25页
    9 安全性评价第25-26页
讨论第26-31页
    1 肠舒安组方依据与现代药理研究第26-28页
    2 肠舒安的作用机制探讨第28-29页
    3 肠舒安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结果分析第29-30页
    4 问题与展望第30-31页
结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致谢第35-36页
附录第36-57页
    附录1 文献综述第36-48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附录2 病例观察报告表第48-56页
    附录3 中英文词语对照表第56-57页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结合疲劳转棒训练对pMCAO大鼠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红花注射液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