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深松铲的设计与分析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保护性耕作 | 第14页 |
1.1.2 深松技术及耕作机具 | 第14-15页 |
1.2 深松铲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仿生学应用及发展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设计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深松铲的仿生结构设计和研究 | 第20-31页 |
2.1 深松机构成 | 第20-21页 |
2.2 圆弧形深松铲 | 第21-22页 |
2.3 深松铲作业工况 | 第22-23页 |
2.4 铲柄的仿生曲线设计 | 第23-24页 |
2.5 铲尖的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2.6 深松铲力学性能分析 | 第25-30页 |
2.6.1 铲尖受力分析 | 第26-28页 |
2.6.2 铲柄受力分析 | 第28-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深松铲有限元分析 | 第31-43页 |
3.1 分析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3.1.1 ANSYS软件介绍 | 第31页 |
3.1.2 ABAQUS软件介绍 | 第31-32页 |
3.2 铲柄分析对比和铲尖分析 | 第32-37页 |
3.2.1 铲柄网格划分和施加载荷 | 第32-33页 |
3.2.2 铲柄结果分析对比 | 第33-35页 |
3.2.3 铲尖网格划分和载荷施加 | 第35-36页 |
3.2.4 铲尖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 仿生深松铲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3.3.1 深松铲及土壤建模 | 第37页 |
3.3.2 网格划分和施加速度 | 第37-38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4.1 应力图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应变图分析 | 第39-40页 |
3.4.3 作用力及应变能密度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深松铲耕作阻力的离散元分析 | 第43-48页 |
4.1 离散元基本理论 | 第43页 |
4.2 分析模型和参数确定 | 第43-44页 |
4.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4.3.1 前处理工作 | 第44-45页 |
4.3.2 阻力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3.3 深松铲在不同工作速度的阻力变化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深松铲田间试验 | 第48-54页 |
5.1 深松铲制造材料和加工条件 | 第48-49页 |
5.2 试验方案和设备 | 第49-50页 |
5.2.1 试验方案 | 第49-50页 |
5.2.2 试验设备 | 第50页 |
5.3 试验田基本概况 | 第50-51页 |
5.3.1 试验田环境条件 | 第50-51页 |
5.3.2 土壤含水量 | 第51页 |
5.4 田间试验及结果 | 第51-53页 |
5.4.1 入土行程 | 第51页 |
5.4.2 深松深度变异系数和稳定系系数 | 第51-53页 |
5.4.3 土壤平整度和碎土率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