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1-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4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2.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1.4.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7-19页 |
1.4.2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1页 |
1.5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1.5.1 职业带理论 | 第21-22页 |
1.5.2 终身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第2章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23-29页 |
2.1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23页 |
2.2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 第23-24页 |
2.3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 第24-29页 |
2.3.1 以培养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 | 第24页 |
2.3.2 以技术应用能力本位,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 第24-25页 |
2.3.3 企业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 第25-26页 |
2.3.4 培养制度健全而完善 | 第26-27页 |
2.3.5 第三方评价制度保障教育质量 | 第27-29页 |
第3章 “前校后厂”:唐工院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 第29-36页 |
3.1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的背景 | 第29页 |
3.2 “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含义 | 第29-30页 |
3.3 “前校后厂”模式的本土化实践情况 | 第30-36页 |
3.3.1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 第30页 |
3.3.2 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 | 第30-31页 |
3.3.3 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现代学徒制 | 第31-32页 |
3.3.4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经费来源多元化 | 第32-34页 |
3.3.5 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 | 第34-36页 |
第4章 唐工院“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 第36-41页 |
4.1 唐工院“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 第36-37页 |
4.1.1 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 | 第36页 |
4.1.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 第36页 |
4.1.3 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政校行企多方合作 | 第36-37页 |
4.1.4 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 第37页 |
4.1.5 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 第37页 |
4.2 唐工院“前校后厂”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 第37-41页 |
4.2.1 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层次不高 | 第37-38页 |
4.2.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存在一定距离 | 第38页 |
4.2.3 校企合作中仍以学校为主导 | 第38-39页 |
4.2.4 制度保障仍需进一步完善 | 第39-40页 |
4.2.5 评价方法单一,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 | 第40-41页 |
第5章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6页 |
5.1 强化政府统筹,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 第41页 |
5.2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注重立德树人 | 第41-42页 |
5.3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政校行企四方合作 | 第42-43页 |
5.4 完善高职教育制度化管理 | 第43-44页 |
5.5 推进“双证书”制度,建立严格的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A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级)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