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转化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3页
        1.2.1 国内关于“中国好人现象”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关于“中国好人现象”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4-15页
2.“中国好人现象”概述第15-2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6页
        2.1.1 好人第15页
        2.1.2 “中国好人”和“中国好人现象”第15-16页
    2.2 “中国好人”的主要类型第16-17页
        2.2.1 助人为乐型第16页
        2.2.2 见义勇为型第16-17页
        2.2.3 诚实守信型第17页
        2.2.4 敬业奉献型第17页
        2.2.5 孝老爱亲型第17页
    2.3 “中国好人现象”的特征第17-19页
        2.3.1 时代性第17-18页
        2.3.2 先进性第18页
        2.3.3 群众性第18页
        2.3.4 示范性第18-19页
        2.3.5 民族性第19页
    2.4 “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第19-23页
        2.4.1 助人为乐好人现象体现的精神内质第19-20页
        2.4.2 见义勇为好人现象体现的精神内质第20-21页
        2.4.3 诚实守信好人现象体现的精神内质第21-22页
        2.4.4 敬业奉献好人现象体现的精神内质第22页
        2.4.5 孝老爱亲好人现象体现的精神内质第22-23页
3.大学生对“中国好人现象”的认知调查分析第23-34页
    3.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第23-24页
        3.1.1 问卷调查目的第23页
        3.1.2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第23-24页
    3.2 大学生对“中国好人现象”的认知分析第24-31页
        3.2.1 大学生对“中国好人现象”的认识情况第24-27页
        3.2.2 大学生对“中国好人现象”的学习现状分析第27-31页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国好人现象”资源中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3.3.1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3.3.2 学生个体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4.“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第34-41页
    4.1 “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作为教育资源的必要性第34-36页
        4.1.1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第34页
        4.1.2 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第34-35页
        4.1.3 有利于提高“中国好人现象”的理论研究水平第35页
        4.1.4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第35页
        4.1.5 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第35-36页
    4.2 “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作为教育资源的可行性第36-38页
        4.2.1 资源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道德典型第36页
        4.2.2 心理条件: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情感要素第36-37页
        4.2.3 理论条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第37-38页
        4.2.4 媒介条件:大众媒介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第38页
    4.3 “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体现第38-41页
        4.3.1 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助人为乐新篇章第38-39页
        4.3.2 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正义感,发扬见义勇为精神第39页
        4.3.3 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弘扬无私奉献品质第39-40页
        4.3.4 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第40页
        4.3.5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自觉践行孝老爱亲美德第40-41页
5.“中国好人现象”的精神内质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转化途径第41-48页
    5.1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好人现象”的教育功能第41-42页
        5.1.1 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第41页
        5.1.2 发挥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第41-42页
    5.2 运用多种媒介工具,拓宽学习“中国好人现象”的教育渠道第42-44页
        5.2.1 坚持印刷媒体的主要优势,加大“中国好人现象”的宣传力度第42-43页
        5.2.2 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发挥网络媒体新功能第43页
        5.2.3 借助电子媒体工具宣传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第43-44页
    5.3 合理把握情感要素,加强“中国好人”精神的教育感染力第44-45页
        5.3.1 彰显“中国好人”的平民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第44页
        5.3.2 探究发现“中国好人”的品质细节,寻找大学生的心灵契合点第44-45页
        5.3.3 挖掘“中国好人”的情感成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45页
    5.4 探索学习“中国好人现象”新机制,建立教育保障体系第45-48页
        5.4.1 加强学习“中国好人现象”的组织保障第45-46页
        5.4.2 探索学习“中国好人现象”的系统方法第46-47页
        5.4.3 建立学习“中国好人现象”的评价体系第47-48页
6.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个人简介第52-53页
附录 A第53-56页
附录 B第56-57页
附录 C第57-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下一篇:儒家情感伦理思想与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