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46页 |
2.1 草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19-24页 |
2.1.1 全球草地资源 | 第19-21页 |
2.1.2 中国草地资源 | 第21-24页 |
2.2 保护草地资源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24-36页 |
2.2.1 保护草地资源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24-27页 |
2.2.2 国外出台的草地资源保护政策 | 第27-32页 |
2.2.3 中国出台的草地资源保护政策 | 第32-36页 |
2.3 现有研究得出的结论 | 第36-39页 |
2.4 影响牧户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 第39-41页 |
2.5 草地状况的衡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2.5.1 衡量草地状况的指标 | 第41-42页 |
2.5.2 影响草地状况的主要因素 | 第42-44页 |
2.6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案与数据 | 第46-58页 |
3.1 研究框架 | 第46-47页 |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第47-54页 |
3.2.1 抽样方案 | 第48-52页 |
3.2.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第52-53页 |
3.2.3 其他数据 | 第53-5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54-58页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第54页 |
3.3.2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 第54-56页 |
3.3.3 实证估计方法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民畜牧生产和草地状况 | 第58-107页 |
4.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58-75页 |
4.1.1 村层面实施情况 | 第59-67页 |
4.1.2 牧户层面覆盖情况 | 第67-75页 |
4.2 牧户畜牧业生产情况变动趋势 | 第75-85页 |
4.2.1 牲畜总量 | 第77页 |
4.2.2 放牧强度 | 第77-79页 |
4.2.3 畜牧结构 | 第79-81页 |
4.2.4 饲草料的使用情况 | 第81-85页 |
4.3 草地状况变动趋势 | 第85-96页 |
4.3.1 单位面积产草量 | 第86-90页 |
4.3.2 牧草种类 | 第90-91页 |
4.3.3 牲畜不可食(不喜食)杂草数量 | 第91-93页 |
4.3.4 鼠害 | 第93-94页 |
4.3.5 虫害 | 第94-96页 |
4.4 补奖政策和畜牧业生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96-100页 |
4.5 补奖政策和草地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0-10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畜牧业生产的影响评估 | 第107-141页 |
5.1 补奖政策对养殖方式的影响评估 | 第107-121页 |
5.1.1 相关影响因素 | 第107-117页 |
5.1.2 实证估计策略 | 第117-121页 |
5.2 补奖政策对牲畜数量、牲畜结构和放牧强度的影响评估 | 第121-138页 |
5.2.1 相关影响因素 | 第122-130页 |
5.2.2 实证估计策略 | 第130-1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8-141页 |
第六章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状况的影响评估 | 第141-162页 |
6.1 草地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1-151页 |
6.2 实证估计策略 | 第151-160页 |
6.2.1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 第151-152页 |
6.2.2 估计方法 | 第152-153页 |
6.2.3 估计结果 | 第153-160页 |
6.2.4 结论和政策启示 | 第1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62-17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2-16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65-167页 |
7.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7-172页 |
7.3.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7.3.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68-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