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一步电化学改性法制备超疏水性CuO/CuSA2和Ni(OH)2/NiSA2层及其腐蚀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超疏水表面润湿性相关理论第14-22页
        1.1.1 润湿性和接触角第14-15页
        1.1.2 滚动角和接触角滞后第15-17页
        1.1.3 Young's方程第17-18页
        1.1.4 Wenzel模型第18-19页
        1.1.5 Cassie模型第19页
        1.1.6 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的适应性第19-20页
        1.1.7 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间转换第20-22页
    1.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第22-25页
        1.2.1 刻蚀法第22-23页
        1.2.2 溶胶-凝胶法第23页
        1.2.3 表面官能化法第23-24页
        1.2.4 电化学改性法第24页
        1.2.5 其他制备方法第24-25页
    1.3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第25-31页
        1.3.1 金属防腐第25-29页
        1.3.2 其他应用第29-31页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1-34页
        1.4.1 铝合金的腐蚀第31页
        1.4.2 超疏水涂层及其腐蚀防护研究的意义第31-32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装置及检测设备第34-40页
    2.1 实验材料第34页
        2.1.1 铝合金板材第34页
        2.1.2 化学试剂第34页
    2.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工艺第34-35页
        2.2.1 化学清洁第34页
        2.2.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第34-35页
    2.3 表面分析第35-38页
        2.3.1 表面形貌分析第35-37页
        2.3.2 化学组成分析第37-38页
    2.4 润湿行为测试第38页
    2.5 电化学腐蚀测试第38-40页
第3章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CuO/CuSA_2层的制备与表征第40-6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硬脂酸乙醇溶液改性铝合金样品表面润湿行为研究第40-41页
    3.3 溶液中Cu~(2+)/SA摩尔比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41-53页
        3.3.1 CuO/Cu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41-45页
        3.3.2 CuO/CuSA_2层的化学组成分析第45-48页
        3.3.3 CuO/CuSA_2层的形成原理第48-51页
        3.3.4 Cu~(2+)/SA摩尔比对CuO/Cu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51-53页
    3.4 电化学改性时间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53-58页
        3.4.1 CuO/Cu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53-55页
        3.4.2 CuO/CuSA_2层的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55-56页
        3.4.3 改性时间对CuO/Cu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56-58页
    3.5 电化学改性直流电压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58-63页
        3.5.1 CuO/Cu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58-59页
        3.5.2 CuO/CuSA_2层的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59-60页
        3.5.3 改性直流电压对CuO/Cu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60-63页
    3.6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CuO/CuSA_2层腐蚀行为研究第64-89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实验材料第65页
    4.3 Cu~(2+)/SA摩尔比溶液中制备的超疏水性层/铝合金的腐蚀研究第65-76页
        4.3.1 极化曲线分析第65-69页
        4.3.2 腐蚀后表面形貌表征第69-71页
        4.3.3 腐蚀后表面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71-73页
        4.3.4 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第73-76页
    4.4 不同电化学改性时间制备的超疏水性层/铝合金的腐蚀研究第76-84页
        4.4.1 极化曲线分析第76-79页
        4.4.2 腐蚀后表面形貌表征第79-80页
        4.4.3 腐蚀后表面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80-81页
        4.4.4 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第81-84页
    4.5 浸泡时间对超疏水性层阻抗谱特征影响的研究第84-85页
    4.6 超疏水性CuO/CuSA_2层的耐腐蚀原理第85-87页
    4.7 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Ni(OH)_2/NiSA_2层的制备与表征第89-110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溶液中Ni~(2+)/SA摩尔比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89-98页
        5.2.1 Ni(OH)_2/Ni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89-92页
        5.2.2 Ni(OH)_2/NiSA_2层的化学组成分析第92-96页
        5.2.3 Ni(OH)_2/NiSA_2层的形成原理第96-97页
        5.2.4 Ni~(2+)/SA摩尔比对Ni(OH)_2/Ni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97-98页
    5.3 电化学改性时间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98-103页
        5.3.1 Ni(OH)_2/Ni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98-100页
        5.3.2 Ni(OH)_2/NiSA_2层的化学组成分析第100-102页
        5.3.3 改性时间对Ni(OH)_2/Ni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102-103页
    5.4 电化学改性直流电压对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层制备的影响第103-109页
        5.4.1 Ni(OH)_2/NiSA_2层的微观形貌表征第103-106页
        5.4.2 Ni(OH)_2/NiSA_2层的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106页
        5.4.3 改性直流电压对Ni(OH)_2/NiSA_2层润湿性的影响第106-109页
    5.5 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Ni(OH)_2/NiSA_2层腐蚀行为研究第110-128页
    6.1 引言第110页
    6.2 实验材料第110-111页
    6.3 Ni~(2+)/SA摩尔比溶液中制备的超疏水性层/铝合金的腐蚀研究第111-120页
        6.3.1 极化曲线分析第111-114页
        6.3.2 腐蚀后表面形貌表征第114-116页
        6.3.3 腐蚀后表面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116-117页
        6.3.4 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第117-120页
    6.4 不同电化学改性时间制备的超疏水性层/铝合金的腐蚀研究第120-126页
        6.4.1 极化曲线分析第120-121页
        6.4.2 腐蚀后表面形貌表征第121-123页
        6.4.3 腐蚀后表面红外光谱结果分析第123-124页
        6.4.4 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第124-126页
    6.5 超疏水性Ni(OH)_2/NiSA_2层的耐腐蚀原理第126-127页
    6.6 小结第127-128页
第7章 结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5-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20/27Mn-4Al-0.3C无磁钢热轧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压辊磨机用Fe-C-V-Mo-Cr高强耐磨钢的制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