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胡应麟及其小说理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胡应麟生平及其交游 | 第13-17页 |
一、生平家世 | 第13-14页 |
二、与“二王”兄弟交游及其影响 | 第14-17页 |
第二节 胡应麟小说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一、小说文体论 | 第17-20页 |
二、小说功用论 | 第20-22页 |
三、小说虚实观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 | 第25-47页 |
第一节 目录学方法 | 第26-33页 |
一、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 | 第26-31页 |
二、胡应麟小说分类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法 | 第33-41页 |
一、考镜源流 | 第33-37页 |
二、共时并存的各类小说特征 | 第37-41页 |
第三节 辨伪考证法 | 第41-47页 |
一、胡应麟的考辨成就 | 第41-42页 |
二、基于“辨伪八法”的考辨 | 第42-47页 |
第三章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产生原因及意义 | 第47-52页 |
第一节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产生原因 | 第47-49页 |
一、经济发达、刻书业繁荣 | 第47-48页 |
二、明代伪书现象猖獗 | 第48-49页 |
三、博而精的藏书实践 | 第49页 |
第二节 胡应麟小说批评方法的意义 | 第49-52页 |
一、促使小说获得文体独立地位 | 第50页 |
二、初步构建古代小说发展史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一)专著类 | 第54-55页 |
(二)期刊类 | 第55-56页 |
(三)硕博士论文类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