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3.1 知识产权能力评价研究 | 第11-14页 |
| 1.3.2 协同理论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2.1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 2.1.1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0页 |
| 2.1.2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概念 | 第20-21页 |
| 2.2 协同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 2.2.1 系统理论 | 第21-22页 |
| 2.2.2 协同理论 | 第22-23页 |
| 2.3 协同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 2.3.1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及其结构 | 第23-24页 |
| 2.3.2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的协同分析 | 第24-27页 |
| 第3章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7-41页 |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 第27-28页 |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流程 | 第28页 |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第28-34页 |
| 3.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28-30页 |
| 3.2.2 评价指标的精选 | 第30-33页 |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33-34页 |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7页 |
| 3.4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 3.5 评价模型介绍 | 第38-41页 |
| 3.5.1 复合系统有序度模型 | 第39-40页 |
| 3.5.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 第40-41页 |
| 第4章 江苏省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实证评价 | 第41-48页 |
| 4.1 数据的来源 | 第41页 |
| 4.2 数据计算 | 第41-45页 |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从整体的角度 | 第45-46页 |
| 4.3.2 分别分析三个子系统 | 第46-48页 |
| 第5章 江苏省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协同的对策和建议 | 第48-52页 |
| 5.1 整体提升区域知识产权能力协同水平的措施 | 第48页 |
| 5.2 针对知识产权能力各弱势环节的提升对策 | 第48-52页 |
| 5.2.1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潜力 | 第48-49页 |
| 5.2.2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需求 | 第49-50页 |
| 5.2.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能力 | 第50-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结论 | 第52页 |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 A 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 第60-64页 |
| 附录 B 江苏省区域知识产权能力系统指标原始数据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