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职业打假行为的应对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3页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9-10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第三节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现状第10-11页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出现诸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第11-12页
    第五节 食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第12-13页
第一章 食品药品监管领域职业打假行为兴起的原因与特点第13-24页
    第一节 职业打假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案例分析第13-16页
        (一)任某投诉黄江百家惠百货商场销售了超过保质期的“冠生园洋槐蜂蜜”第13-15页
        (二)北京物美公司与金某橄榄油买卖合同纠纷第15-16页
        (三)高某某涉嫌敲诈勒索罪第16页
    第二节 关于职业打假的概述第16-17页
    第三节 食品药品监管领域职业打假兴起的原因第17-21页
        (一)法律法规界限不明第17-18页
        (二)监管部门处理存在差异性第18-19页
        (三)我国构建了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第19页
        (四)惩罚性赔偿提供打假的动力第19-20页
        (五)网络讯通的发展促使职业群体信息交流第20页
        (六)我国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职业打假行为的出现契机第20-21页
        (七)电商平台的崛起为职业打假的快速发展提供助燃器第21页
    第四节 职业打假行为的特点第21-23页
        (一)投诉范围集中第21-22页
        (二)具有较强的逐利性第22页
        (三)具有专业团队化的特性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职业打假行为的影响第24-28页
    第一节 正面影响第24-26页
        (一)解决消费者“理性冷漠”的困境,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第24页
        (二)对生产经营者起到更好的遏制作用第24-25页
        (三)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第25-26页
    第二节 负面影响第26-27页
        (一)投诉举报事项未切实涉及产品实质质量问题第26页
        (二)部分职业打假人为追逐经济利益触碰法律底线第26页
        (三)穷尽救济途径,浪费行政司法资源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规范和引导职业打假行为第28-31页
    第一节 提高一线基层执法水平第28页
    第二节 合理引导培训职业打假第28-29页
    第三节 严格监督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第29页
    第四节 严惩敲诈勒索犯罪行为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规范第31-34页
    第一节 鼓励公众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立法第31页
    第二节 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界限第31-32页
        (一)应明确投诉与举报第31-32页
        (二)建议进一步完善药食同源目录和新食品原料名单第32页
        (三)明确预包装食品标签瑕疵第32页
    第三节 减少职业打假行为申诉机会第32-33页
    第四节 成立国家食品药品安全鉴定委员会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附件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检机关出入境证件认定研究
下一篇:论行政争议的行政调解机制